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寒切帖》中的簡約筆墨非王羲之真跡
“書圣”王羲之墨寶真跡,,一直都是歷代學(xué)者研究和討論的重要話題。說到“研究”二字,,當(dāng)然是質(zhì)疑右軍書法“真跡”是否真的存?zhèn)饔谑??大家知道,,傳世“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就是供奉內(nèi)廷的馮承素,,奉勅唐王的詔書而精心鉤摹的,。唐王由于十分癡迷右軍書法,,不惜發(fā)動左右重臣,,廣為天下四處搜羅右軍真跡。據(jù)聞其手中多藏有右軍書法真跡數(shù)千通,,然府中獨缺右軍“帖王”《蘭亭》,,懸重金四方求之而不可得。大臣蕭翼主動請纓,,并立狀定將唐王朝思暮想的《蘭亭帖》弄到手,,來為我主解憂!蕭翼打聽到《蘭亭帖》原在右軍七世孫智永法師手中,,后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蕭假扮一介書生,騙取辨才和尚的信任后,,將右軍《蘭亭帖》真跡順利“騙盜”手,。《蘭亭》雖已到了自私的唐王手中,,但它后期的命運也十分不幸,。《蘭亭》入昭陵墓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世人尚不得而知,!所幸的是,馮承素精心鉤摹了《蘭亭序》,,可謂功德千秋,,亦使右軍筆墨風(fēng)神得以昭示后人!我們今天所能見到右軍真本幾乎沒有,,說白了,,均為唐宋鉤摹本。
圖1
圖2
天津博物館珍藏有王羲之《寒切帖》信札一通(圖1),,墨跡紙本,,尺寸25.6×21.5厘米。紙印有烏絲欄,,纖維細(xì)長厚而軟,,從紙地顏色來看,色赭黃,,書寫前應(yīng)染過黃蘗汁(其色與唐寫經(jīng)紙近同),。字縱5行,,計50字。帖經(jīng)中國古字畫鑒定家張珩鑒定,,為唐代鉤摹本,。《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刻入《淳化閣帖》卷七,、《大觀帖》卷七等,。
《寒切帖》釋文:“十一月廿七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二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帖右下有“僧權(quán)”押字)短短幾十字,便道出了摯友間的深厚感情,!謝安是王羲之相交最厚的知己,,這封信就是他寫復(fù)謝安的。為什么說這封《寒切帖》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很高,,因王羲之是一代“書圣”,;而謝安絕對是當(dāng)時文人士大夫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一是謝安曾參加了蘭亭盛會的雅集,,二是謝安在升平四年(360)任桓溫西司馬時,;次年后,王羲之便謝世了,,也可說是右軍寫給謝安的最后一通寶札,!這通信札,應(yīng)為右軍晚年寶墨,。我們常說:“晉人尚韻”,,這個“韻”就是晉人高古儒雅的氣韻?!逗刑?、《初月帖》,、《喪亂帖》可并稱右軍傳世寶翰中的“三駕馬車”。
書法用筆是這幅右軍信札的最大亮點,,其以側(cè)鋒,、中鋒并用,筆勢翻轉(zhuǎn)有度,,線條勁爽圓健,,用墨古潤典雅,意緩字舒般的節(jié)奏變化,;使清新優(yōu)雅的完美字形,,多了分沉靜和散淡,少了些輕佻和浮躁,。草書跌宕起伏的抽象線條,,往往在自相矛盾中,尋求不經(jīng)意間的平衡,。
《寒切帖》中的簡約筆墨,,雖非右軍真跡,然字中勾勒出的幽奧筆墨,,似如真品浮現(xiàn),,鉤摹者對此帖字形的理解,可說是爛熟于胸,。字間淡墨滄桑的年輪,,讓昔日神采般的墨彩,更具儒雅風(fēng)流,!
此信札寶翰,,曾入宋代紹興內(nèi)府珍藏。至明代散落民間,,是經(jīng)韓世能,、王錫爵、王時敏等數(shù)代名人層層遞藏,。卷有董其昌,、婁堅跋題。
董其昌跋(圖2):“右軍真跡世不多見,,唯吾鄉(xiāng)陸文裕公家《月半帖》,,吳門王文恪家《此事帖》與此而三耳。所謂山陰衣缽,,非具眼者,,不可與傳世?!倍畦b賞,,富收藏,。所跋多有個人鑒賞高論,一生于歷代寶跡名畫皆有題跋,?!逗小匪希H有見地,,對此信札評價甚高,。
我們常說,故紙堆有寶,。此右軍《寒切帖》就是文物鑒定家劉光啟從一卷廢紙堆中翻出并發(fā)現(xiàn)的“書圣”墨寶,。此慧眼之舉,功德千秋,。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寒切帖》中的簡約筆墨 非王羲之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