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深山中的瑰寶:晉東南寺觀壁畫藝術
晉東南古稱上黨,是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相傳這里是 炎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qū)域,。位于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文化發(fā)達、人文淵藪,、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是學習研究中國古代美術的寶庫,尤其是古代寺觀雕塑,、壁畫,,這 里是全國遺存最多的,唐以后的寺觀雕塑,、壁畫精華幾乎全在山西,,其中大部分又在晉東南,很多藝術瑰寶藏于深山,,人跡罕至,,僅就筆者所見,分述如下,。
大云院壁畫
大云院,,位于山西平順,建于后晉天福五年(940年),,五代時期的寺觀壁畫全國僅存此一處,,壁畫在大佛殿東壁和扇面墻上。東壁畫《維摩經(jīng)變》,,維摩詰與 文殊菩薩論辯,,維摩詰神情激動,文殊端莊安祥,,形成對比,,互相襯托。他們身后各有菩薩,、羅漢,、天王、神將,、侍從,,壁畫上部是山水、山勢逶迤,,層次清晰,,水 紋勾得瀟灑流暢,,說明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已經(jīng)相當成熟,扇面墻畫《二菩薩立像》(觀音,,大勢至)兩像高大,,豐美飄逸,瀟灑安閑,,手臉畫得很精采傳神,,壁畫采 用工筆重彩技法,但用線流暢隨意,,富于變化,,很活,很生動,,不像后世此類壁畫那樣刻板,。色彩艷麗,青綠是主色,,瀝粉貼金,人物形象豐腴柔麗,,有唐人風韻,, 與敦煌五代壁畫十分相似。
開化寺壁畫
開化寺在高平城北的陳嶇鎮(zhèn),,全國唯一的宋代寺觀壁畫就保存在這里,。壁畫繪在大雄寶殿東、西,、北三壁,,西壁畫經(jīng)變分三組,中間畫佛說法,,兩側(cè)畫本生故事,, 《須閬提太子本生》、《善友太子本生》等,,皆有榜題,,但未留一字,不知是未完成還是被后人涂去,,北壁上部畫《鹿女本生故事》,,下部畫男女供養(yǎng)人行列,東壁 畫佛像三鋪,,手法與西壁,、北壁不同,畫功較差,,似明代補畫,。
此時的壁畫用現(xiàn)實形像(宋代人物景物)表現(xiàn)佛教傳說,,在畫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生活不再是社會上層的人物形象和他們生活的再現(xiàn),而是平民社會的生 活,。平民形象的出現(xiàn),,使佛教繪畫出現(xiàn)清新、自然,、樸實的特點,,生活氣息更加濃厚,與其說它是佛教經(jīng)變圖毋寧說它是宋代的生活畫卷,,尋醫(yī)問病,,田耕漁獵,買 魚賣肉,,紡線織布,,捕賊緝盜,士人宴飲,,官場應酬,,求仙許愿,談玄論禪……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場景讓我們看到宋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種建筑,、各類場景、 各色物什,、各式服裝,,瀏覽其間,我們仿佛回到了宋代,,那種氣息,,那種味道,讓人魂牽夢繞,,不能忘懷,。
在藝術上這幅壁畫也極具特色,構圖飽滿嚴密,,線條流暢遒勁,。人物造型衣紋組織沉靜溫厚、典雅清麗,,全畫設色以石綠為主,,數(shù)量不多的紅色、黃色也降低了純 度而偏于中性以與整體色調(diào)融和,,佛像畫得清秀睿智富有精神穿透力,,不像后世佛像那樣飽滿圓潤。女性形象精妙入微,,秀麗嫵媚,,有世俗之美,。樹木皆用雙鉤填 色,非常成熟,,屋宇廟閣,,精到細致。宋畫線條不像北朝和唐代那樣勁健有力,,氣勢飽滿,,也不象元明壁畫那樣成熟完整,富于秩序,,程式感強,,裝飾味濃。宋畫活 力充足,,飽含情感卻含蓄內(nèi)斂,,不露聲色,清麗秀潤,,溫厚而有節(jié)制,,是一種有文化、有教養(yǎng),,理性成熟的文明形態(tài),,它不能使人興奮,卻能讓人產(chǎn)生悠遠的回想,, 親切而不熱烈,典雅而不脫俗,,是理想的古典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
仙翁廟壁畫
仙翁廟在高平西北的伯方村,仙翁廟古已有之,,而仙翁廟壁畫卻是近年才被發(fā)現(xiàn)并引起美術界重視的,。仙翁廟是一座道觀,廟名源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壁畫繪于 大殿的東,、北、西三壁,,總面積達130平方米,,人物有125個,場面恢宏,,結(jié)構復雜,,北壁中央為張果老像,兩側(cè)侍女陪伴,,唐朝文武百官畢恭畢敬頂禮膜拜,。 東西兩壁都是唐玄宗封禪圖,,以玄宗為中心,主大從小,,人物穿插得當,,唐玄宗風度翩翩,侍女簇擁,,文武官吏相隨,,西壁玄宗略顯消瘦,有風塵仆仆之感,,東壁玄 宗神采奕奕,,容光煥發(fā),研究者認為這是玄宗兩次封禪不同時間,,不同體貌的真實表現(xiàn),。據(jù)明代《重修總圣仙翁廟碑記》記載:“自唐宋至我朝,其廟感應之靈驗,, 不計年矣”可知該廟創(chuàng)建應在唐代,,現(xiàn)存碑刻題記最早的是在元中期,構件題記最早為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且現(xiàn)在的整體建筑風格為典型元代樣式,,可知 此廟雖建于唐代,但后世毀于兵火現(xiàn)存建筑應為元代重建,,根據(jù)壁畫不可能早于建筑本體的常識,,同時壁畫又沒有后世改繪的跡象,所以可以確定該壁畫為元代作 品,。但在繪畫風格和處理手法上,,它又不像元代的風格,畫面的總體氣勢,、吳帶當風的衣紋處理,、豐腴秀麗的侍女形象、大有唐人遺韻,、尤其是人物形象的臉部處 理,,明顯是唐宋手法,很像中唐的敦煌壁畫而不同于元代手法,,由此推測,,這幅《唐明皇封禪圖》很可能是元代畫家利用唐宋粉本并沿用唐宋手法繪制的,其藝術價 值應該遠超元畫,,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曾記載吳道子在洛陽弘道觀畫壁畫《東封圖》以唐玄宗對發(fā)跡之地——上黨的重視,,將吳道子的粉本重繪于仙翁廟也 不是沒有可能。
仙翁廟壁畫是中國古代繪畫不可多得的精品,,其水平不下于元代芮城永樂宮壁畫和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壁畫,,應該得到更好的研究與保護,。
晉城市博物館藏壁畫
晉城市博物館藏有一批明代壁畫非常精彩,壁畫來自沁水的一座道觀,,因鐵路施工,,道觀被拆,壁畫被整體揭取保存,。壁畫全是道教人物,,幾人一組,尺寸不大,, 人物高度大概有五六十公分,,分割后每塊壁畫有七八十公分見方,不知原壁畫布局是什么樣子,。人物造型不像永樂宮壁畫那樣嚴謹,、精湛,線條勾得輕松隨意,,設色 以赫紅,、石綠為主,濃郁典雅,,富于裝飾味,,壁畫作者應不是朱好古那樣的壁畫高手,而是普通的熟練畫工,,人物造型有木版年畫的味道,,質(zhì)拙可愛。如果說永樂宮 壁畫有廟堂之氣,,則這幅壁畫更富于民間色彩,,更土,更有味,,也更親切生動,所據(jù)粉本來源復雜,,有的人物形象有強烈的唐畫味道,,顯然粉本來自久遠的唐宋,看 了讓人眼前一亮,,總的感覺設色濃麗,,造型稚拙富裝飾味,宗教感覺弱,,民間美術氣息濃,,鮮活、生動,、好看,,不同于以往看過的壁畫,。
五代以后,佛教,、道教不再是主流文化,,寺觀繪畫日益和其它繪畫藝術相分離,特別是和山水花鳥等文人畫(即一般意義上的傳統(tǒng)中國畫)相分離,,五代以前,,佛 教繪畫是和當時最重要的藝術家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五代以后,,佛教繪畫以及雕塑大多是由民間的工匠完成的,,如開化寺壁畫即為畫工郭發(fā)等人所作,這些壁畫 在正統(tǒng)文人畫家眼里是不入流的,,這是一種偏見,,至少在人物畫方面,民間畫工所畫的寺觀壁畫就比文人畫家不差,,甚至還要超過他們,。中國文化的復興不僅僅是文 人畫復興,它是包括石窟藝術,、寺觀藝術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復興,,今天我們研究考察寺觀壁畫藝術,其意義就在于此,。
編輯:陳佳
關鍵詞:深山中的瑰寶 晉東南寺觀 壁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