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16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合并錄取成趨勢
原標題:16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合并錄取成趨勢
高考,迎來一次大變革(教育眼)
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拉開了新高考改革的大幕,。上海、浙江先行先試,,探索出文理不分,、一年多考、綜合評價等新措施,。今年第一季度,,各地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出臺,北京,、廣東,、江蘇、江西,、山東,、遼寧、河北,、貴州,、湖南、海南,、廣西,、甘肅、寧夏,、西藏陸續(xù)公布實施方案,,加上之前的上海、浙江試點區(qū),,目前全國公布方案的省區(qū)市已達16個,,其他省區(qū)市方案也將于年內公布。一系列方案的出臺顯示出“全面系統(tǒng)的招生考試改革”已初具雛形,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怎么改,?取消分科、多元評價,、合并錄取成趨勢
縱觀各地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方案,,雖然在執(zhí)行時間、具體選考科目上略有不同,,但大致有以下幾個趨勢:
取消文理分科,,由“3+X”變?yōu)椤?+3”模式。以往的“3+X”中的“X”代表文綜或理綜,,文科考生考政治,、歷史、地理三科,,理科考生考物理,、化學、生物三科,。文理分科模式下,,往往培養(yǎng)出的只是“半個人”,學文的不懂理,,學理的不知文,。而新高考改革之后,在保持原來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tǒng)一高考科目不變的情況下,不分文理科,,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政,、史,、地、理,、化,、生等科目中,自選3門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科目,。
實行“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評價機制,即依據統(tǒng)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進行錄取,。其中,統(tǒng)一高考向“全國一張卷”回歸,,2016年將有26省份使用統(tǒng)一命題試卷,。此外,,多地表示將給考生提供兩次外語考試機會,,考生可選擇其中較高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兩種,通過合格性考試是高中學生取得畢業(yè)資格的主要依據,;而等級性考試則以等級呈現(xiàn),,其中3門將作為升學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價主要針對“唯分數論”的做法,,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狀況,、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身心健康,、個人特長等。
錄取批次合并,。北京,、遼寧、江西等地將取消本科第三批次,,與本科第二批次合并錄?。缓D虾喜⒁槐?、二本招生批次,,并計劃從2020年起僅設本科和專科兩個錄取批次,。傳統(tǒng)本科批次界限的打破,,讓高校站在統(tǒng)一平臺上,有利于推動民辦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發(fā)展,,也有利于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學校和專業(yè),,而不僅僅是跟著學校的“檔次”走,。
意味著什么?增選擇,、減壓力、提素質是目標
不分文理科,、不再一考定音、不唯分數是論……高考的新變化把決定未來方向的權利交還到了學生自己手中,。
“喜歡生物,但是因為物理成績不好,,所以相比較之下,,最終學了文科”“不知道想學什么,,看金融火爆,,所以就選了”……產生諸如此類的糾結、迷茫與抱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中和高等教育的連接點往往只通過分數,,而學生和學校雙方對彼此的愛好、特長都知之甚少,。
“‘文理不分科’的自由組合模式讓考生能‘考其所長’‘考其所好’?!北本┕I(yè)大學招生辦副主任蘭勁華說:“‘3+3’模式實際上就是引導高中學生在學習共同知識的基礎上,有側重地投入更多時間發(fā)展自己的學科特長,,引導學生將學業(yè)興趣與未來專業(yè)有機結合,。這有助于改變當下考生在專業(yè)選擇上的盲目性?!?/p>
除了打破文理科壁壘,,今后的高中生還可以自主選擇時段完成英語考試、選擇哪些科目參加合格性考試以及哪些科目計入高考成績,?!耙荒甓嗫肌駜?yōu)計分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集中應考的心理壓力,,有利于扭轉以應試為主的傳統(tǒng)思路,,回歸學習的本質,?!北本┐髮W教育學院副教授蔣承說。
去年暑假,,上海市同濟二附中的部分高中生承擔了普陀區(qū)長壽街道“一起‘暑’快樂”的社區(qū)小朋友接待任務,,他們策劃節(jié)目、購買道具,、布置場地,,異常忙碌卻又樂在其中。按照上海新高考政策,,從2014年起,,高中生需完成不少于90天的社會實踐,作為綜合素質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截至2015年底,,上海256所高中全部在學生社會實踐信息記錄電子平臺注冊,高二學生中已有91%參加了志愿服務,。
“兩依據,、一參考”,、推行綜合素質評價,,意味著分數不再是唯一標準。蔣承認為:“教育不能‘只見分不見人’,,用一個‘總分’代替對學生方方面面的評價顯然是不合理的,。雖然綜合素質評價目前僅作為招生參考,卻向學校和社會傳遞素質教育的明確導向,?!?/p>
難在哪?授課方式,、評價標準,、選擇能力待提升
方案的公布只是高考改革實踐中的第一步。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一些政策在落地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難度,,還需要根據試點經驗、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
“統(tǒng)考+選考”的“3+3”模式,,給現(xiàn)有的高中教學模式帶來了新挑戰(zhàn)。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指出:“學業(yè)水平考試要‘選考’,,學校就要提供‘選課’,,不同課程的復雜的排列組合使得原本固定的教學班級無法維持,走班制將成為授課的基本形式,。但學校無法預估哪個學科的選考學生多,,哪個學科的選考學生少,,這就需要更多的師資力量,承擔教學任務,,而這樣的條件在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是難以達到的,。此外,當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張自己的課表后,,班主任就失去了意義,,考勤機制和課堂管理將成為一大難題?!?/p>
新高考方案中,,大部分省份提出使用“兩依據、一參考”的評價機制,,綜合素質評價的建立固然有助于打破智育一枝獨秀的局面,,但在實際招錄中卻很難把握。做家務和去敬老院,,公益活動和科學調查哪一個考核分數應該更高,?這些都不具有可比性,尤其當學生很多的時候,,考核就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造假,。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認為,要保證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可靠,,一方面教師要負責審核把關,,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統(tǒng)一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電子管理平臺,,便于公示和監(jiān)督,。
除去制度本身存在的難點,在選擇多了,、范圍大了的情況下,,考生自己也會患上“選擇困難癥”。應試教育之下,,追求高分是最終目標,,有些學生甚至上了大學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應該怎樣去學,。而今后,,當高中生面臨選課、選考,、選專業(yè),、選學校時,如何做好這些“選擇題”,,提前規(guī)劃生涯教育,,我們的學生,、家長、學校都要不斷適應,。(記者 丁雅誦)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高考改革 合并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