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到底是不是“清明節(jié)”
關于《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不是指清明節(jié),《清明上河圖》到底描繪的是不是“清明節(jié)”的景象,,一直存在諸多質(zhì)疑,。
宋本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卷(局部)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本《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用精致的工筆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和城內(nèi)汴河兩岸的社會風情,,是一幅著名的風俗畫作品,。畫作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其一是展示北宋都城開封郊外優(yōu)美的風光,。林木、茅舍,、河流,、小舟構成一幅生動的鄉(xiāng)間畫面。
第二部分主要展示開封城內(nèi)繁忙的汴河碼頭,。碼頭上人頭攢動,,糧船云集,各色人等齊集一堂,算命先生,、拉纖纖夫,、船夫,、搬運夫栩栩如生,。畫面中還有一座氣勢壯觀的木質(zhì)拱橋,橫跨汴河兩岸,,一艘大船正等待通過,。
最后一部分則聚集熱鬧的市區(qū)街道。房屋林立,,店鋪排列整齊,,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顯示出北宋時繁榮的經(jīng)濟狀況,。5米多長的畫卷,,將大到原野、河流,、城郭,,小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招牌幌子上的文字,,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并和諧地融為一體,,充分表現(xiàn)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藝術動力,。
張擇端完成《清明上河圖》后,將其呈獻給酷愛書畫藝術的宋徽宗趙佶,。宋徽宗看罷甚為贊賞,,遂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并鈐上了雙龍小印,,納入皇宮收藏,。
那么,《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二字到底是不是指清明節(jié),?如果是清明節(jié),,北宋時掃墓之風已經(jīng)相當普遍??墒?,整幅作品中800多個人物,為何竟無一人拿著憑吊亡者的物件,?如果不是,,為何又在題中,稱為“清明”?
有學者認為,,畫面中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有上墳掃墓的可能,但也有學者對此反對,,認為這些人似乎更像是“秋獵”而歸,。因為從地上的落葉來看,萬物復蘇的清明節(jié)似乎與“落葉”并不相配……
也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雖不是描寫清明節(jié),,也應該是描繪春天的景色,,但此觀點同樣有人質(zhì)疑。比如,,畫中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再如,,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xiàn),,而這些無疑是御暑或擋雨的東西,,畫面中既然未下雨,就肯定是遮陽用的,,根據(jù)當時汴梁初春的氣候,,人們顯然沒必要戴斗笠。與此同時,,畫面中有一農(nóng)家籬笆內(nèi)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幾個小孩竟然都未穿衣服而赤身追逐嬉戲……
總之,關于《清明上河圖》的爭論歷來不休,,可能,,這也是傳世名作留給眾人的鑒賞之樂。文/葉羽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清明上河圖》 清明節(jié) 清明 張擇端 北宋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