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清末竹根雕里的踏春圖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生機盎然的春天,,陽光明媚,,桃紅柳綠,繁花似錦,,正是出游的好時節(jié),。于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便將踏春作為春天里的一堂必修課,,而對春天的喜愛,也雕刻在日常用具上,,繪制在青花粉彩間,。圖中的筆筒,描繪的便是早春時節(jié),,古人們攜家?guī)Э?,呼朋引伴前往春日園林踏春的情形。
這只筆筒產(chǎn)于清末,,為竹根雕,,雕刻技法為高浮雕,高15.5厘米,,直徑6.7厘米,,看上去敦實厚重,古樸大方,。上面雕刻“三月踏春”圖案,。只見:怪石嶙峋,,堆壘成山,楊柳依依,,柳枝低垂,,又有小河東流,流水泛泛,,亭臺樓閣,,相映成趣,看來正是一處風景秀美的園子,。
在筆筒上,,風景優(yōu)美,春光大好,,而人物共有十二人,。在我國文化中,十二是一個頗可玩味的數(shù)字,,每年有十二月,,生肖有十二個,地支有十二支,。十二,,其實代表著一年一度的歲月輪回,而冬日遠去,,春回大地,,正是上一個輪回銜接著下一個輪回,如此這般,,年輪運轉(zhuǎn),,千秋萬年,綿綿不絕,。這些人中,有山夫上山砍柴,,有船家水中捕魚,,有游人憑欄遠眺,有行人歡樂暢談,,也有情侶在山頂上互訴思念——看那山頂?shù)母叻逯?,正有一對情侶相對而立,在這歲月靜好的春天里,,他們訴說著冬日的思念,,山盟海誓,永不分離……
高浮雕是比淺浮雕更深的一種雕刻技法,。它是一種陰刻,,只是下刀更深,,從而突出圖案的層次感,使得圖案看起來高低相間,,明暗相稱,;比起畫作,則更有立體感,,使得雕刻技藝更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力,。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是《論語》中,,孔夫子的人生理想,看來,,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壯志豪情,,還不如一場歡快而愉悅的春游。是啊,,哪有比沐浴春光更能讓心情舒暢的事情呢,!
編輯:陳佳
關鍵詞:清末竹根雕里 踏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