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羋月傳》穿錯服飾戴錯帽:后妃所梳高髻漢末出現(xiàn)
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皇后,、嬪妃的服飾,、冠飾和發(fā)髻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
商朝的女性發(fā)髻特點是“總發(fā)于頂”,,將頭發(fā)梳在頭頂,,腦后垂辮。至春秋戰(zhàn)國,、秦代,大致沿襲商朝的風俗,,雖有變化,,很少有出現(xiàn)梳高髻的情況,有的也只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腦袋后面多出一塊髻,。秦朝之后至漢代,則流行墮馬髻,,雖然比椎髻稍大,,但也完全不像魏晉時期借助木頭、假發(fā)套制造出來的非常高大的發(fā)髻(高髻),。
楚國婦女梳椎髻
元代姑姑冠
《羋月傳》中高冠似元朝姑姑冠
高大,、巍峨的發(fā)髻始于漢代末年,魏晉時期則趨向鼎盛,,而且創(chuàng)新了更為高大的發(fā)髻,,比較有特色的盤恒髻,它是在梳挽時將頭發(fā)掠至頭頂,,合為一束,,盤旋成髻,遠望如層層疊云,,它始于漢代,,盛行于六朝,沿襲至隋唐,;逥心髻則是將頭發(fā)盤旋于頂,,呈高聳狀;郁蔥髻,,據(jù)推測,,應是將頭發(fā)做成蓬松狀,使得發(fā)髻如樹木般郁郁蔥蔥……魏晉時期有的高髻甚至高約一尺。南北朝宋文帝時,,宮娥創(chuàng)制了飛天髻,,它是將頭發(fā)梳挽至頭頂,分成數(shù)股,,每股彎成圓環(huán),,直聳于頭上。
元代女性的發(fā)冠非常特別,,與其他朝代的高冠,、高髻都不同。元代女性的發(fā)冠,,高聳巍峨如同一根棍子豎立起來,。比較知名的冠飾叫姑姑冠,它一般以鐵絲,、樺木或柳枝為骨,,外裱皮紙絨絹,插上朵翎,,再配以金箔等裝飾,。這種冠飾非常高大,有的長達三尺,,有的甚至長達四五尺,。弱女子戴上高大的冠飾,在室外能顯示出搖曳的姿態(tài),。
到了清代,,冠飾演變出一種耷拉翅的樣式,它形似一個扇面的硬殼,,約一尺來高,,里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外邊包上青緞子或青絨布,,形成一個裝飾性的頭(發(fā))飾,。需要時,可戴在頭上,,不用時,,則取下擱置在一邊。耷拉翅既能美飾頭發(fā),,又摘戴方便自如,。
高髻有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頗具吸引力,,而宮中的嬪妃,,乃至宮人,,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宮廷里帝王的注目,于是她們挖空心思,,設計,、制造出非常夸張,,非常奇特的高峨發(fā)髻,,來增加自己的美感。
《羋月傳》將魏晉時期才出現(xiàn)的高髻移植到反映戰(zhàn)國至秦代時期的電視劇中,,甚至還糅合了元代姑姑冠,、清代耷拉翅的發(fā)髻,不僅不符合史實,,更是臆造了發(fā)髻的樣式,,雖然凸顯出了良好的視覺效果,可惜美是美了,,但它與歷史的真實則越走越遠,。
冠飾中有華麗的珠翠
珠翠工藝宋代才成形
另外,《羋月傳》里女子的冠飾加上了很多金飾品,、珠翠,這也不太符合時代特點,。
原因很簡單:戰(zhàn)國至秦代時期還沒有珠翠,、點翠等工藝。這些工藝大致在宋代才有,,如此精湛的手工藝技術如何能提前一千多年跑到戰(zhàn)國時期后宮佳麗的頭飾上,?
以花釵飾首的風氣,始于漢代,,重慶化龍橋漢墓出土的陶俑和山東金鄉(xiāng)漢墓出土的石刻上均有體現(xiàn),。但是以龍鳳花釵裝飾禮冠,則是唐代以后才形成的制度,。
到了宋代,,皇后、皇太后的鳳冠上開始大量使用花釵,,而且宋代冠飾上的金鳳,、花釵等飾品,也被列入冠服制度,?!端问贰ぽ浄尽酚涊d:“龍鳳花釵冠,大小花二十四株,,應乘輿冠梁之數(shù),,博鬢,,冠飾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紹興九年所定也,。花釵冠,,小大花十八株,,應皇太子冠梁之數(shù),施兩博鬢,,去龍鳳,,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庇纱丝梢姡未^冠上的裝飾,,在史籍上記載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不同時期身份不同,花釵的數(shù)量有區(qū)別,。
到了明代,,不僅皇后、嬪妃冠飾可以飾花釵,,命婦(享有皇室封號的貴族婦女)也可以依照品級飾花釵,。《明史·輿服志二》記載,,洪武元年定:“一品命婦,,冠花釵九樹,二品,,冠花釵八樹,,三品,冠花釵七樹,,四品,,冠花釵六樹,七品,,冠花釵三樹,。”
《羋月傳》中的頭冠,、冠飾,,還使用了點翠工藝。翠是指翠鳥之羽,,點翠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
關于翠羽的獲取,,《珠翠光華·發(fā)飾篇》有詳細記錄:“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圖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顏色鮮亮,,永不退色,。”點翠工藝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頂峰。
《羋月傳》中的冠飾是將宋代,、明清時期的皇后鳳冠工藝以及清代的點翠工藝嫁接到影視中,,雖然能突出皇后、嬪妃的高貴,,可惜露出了破綻,。
楚國大臣戴梁冠
梁冠誕生在漢代
在《羋月傳》第一集中,楚國大臣覲見楚威武,,大臣們戴梁冠,。梁冠,是因為冠前綴有直梁而得名,,而“梁”就是冠上的直脊,,即用于裝飾,,也用于辨別等級,。
《隋書·禮儀志七》記載:“梁別貴賤,自漢始也,?!边@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梁冠誕生在漢代,,然而經(jīng)過《羋月傳》編導們的“妙手安排”,,梁冠提前幾百年前,戴到了楚國大臣的腦門上,,是不是“戴錯帽了”呢,?
梁冠是一種禮冠,有一梁冠,、兩梁冠,、三梁冠,、四梁冠、五梁冠,、六梁冠,、七梁冠、八梁冠之分,。
漢代千石以下的小吏用一梁冠,,中二千石至博士用二梁冠,公侯用三梁冠,。五梁冠也誕生于漢代,,但是因為不合禮制,正統(tǒng)社會不用,,戴五梁冠的多為叛逆者,。宋代后出現(xiàn)了六梁冠、七梁冠,,明代出現(xiàn)八梁冠,。
除了以上所說的頭飾問題,《羋月傳》中的服飾還有明顯的清朝服飾的痕跡,,例如披肩(又稱披領)是清朝才有的服飾,,它是清代帝后百官及其命婦所用的一種領飾,以綢緞為之,,裁為菱狀,,上繡龍蟒紋樣,并加以緣飾,。是不是因為導演鄭曉龍拍攝了《甄嬛傳》,,而將劇中服飾重新利用呢?
其實,,在戰(zhàn)國時期,,漢族的服飾并不是很豐富,后世的很多款式服裝,,在當時尚未出現(xiàn),。當時人們的服裝主要以袍服為主。
楚國的袍子款式有三種類型,,其特點都是交領,、右衽、直裾,,上衣下裳連在一起,。最為流行的是長袖,袖下部呈弧狀,,衣身寬松,,有華貴的風度,。此款至西漢時仍然流行。另外還有兩款:一款后領下凹,,前領為三角交領,。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另一款則是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后領直起,前領為交領(三角形),,衣身較寬松,。
當時的王后、命婦參加祭祀要穿禮服(祭服),,主要也有三種:袆衣,、揄狄、翟衣,。翟衣是因為繡有翚翟,、搖翟(也就是野雞,古稱翟)等圖形而得名,。這些禮服形制為袍,,其中袆衣位居諸服之首,相當于君王的冕服,,是祭祀先祖穿的,。它是上下連屬的袍服,隱喻女德專一,。袆衣的顏色為黑色,,用帛剪裁為翟(野雞)形,上施彩繪,,縫綴于衣上作為邊飾,,夾里襯白色紗縠(有皺紋的紗),,以便顯示出衣紋色彩,。
揄狄為三祭服之一,是祭祀先公時王后所穿,。其等級次于祭祀先王的袆衣,,面料用青色,夾里用白色,,侯伯夫人從君祭廟,,照例無袆衣,,而以揄狄代替。她們穿的揄狄面料則是用赤色,,夾里用白色,。
翟衣為三祭服中等級最低的一種。上自后妃,,下至士人之妻,,均可穿著。面料用赤色,,夾里用白色,。穿翟衣時,一般多用大帶,、蔽膝,、足履赤舄(紅鞋子)。
“袆衣,、揄狄,、翟衣”三翟與鞠衣、展衣,、緣衣合稱為六服,。鞠衣面料用黃色,襯里用白色,,嬪妃,、公卿之妻朝會時穿這種衣服;展衣面料與襯里均用白色,,無文彩,,王后、卿大夫穿此衣專門用于朝見帝王及接見賓客,;緣衣面料用黑色,,襯里用白色,禮見君王時穿,。
有關影視劇中服飾不符合史實的問題,,由來已久。影視劇為了視覺效果,,往往忽視歷史的真實,,又缺乏專業(yè)的服飾史學者指導,難免出現(xiàn)錯誤,,該給編導們好好上一堂傳統(tǒng)服飾知識普及課,。
編輯:陳佳
關鍵詞:《羋月傳》 穿錯服飾 戴錯帽 后妃所梳高髻 漢末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