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每個人都是大氣污染的治理者
連日來,,隨著北方各地進入供暖期,,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qū)及華北地區(qū)遭遇嚴重霧霾天氣,。應對霧霾天氣應該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大力推進節(jié)能減排,、改變能源結構是治理霧霾的治本之策,。而改變能源結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兩個“拳頭”一起使勁,,打出加快淘汰“黃標車”,、治理城市揚塵、禁燒秸稈等標本兼治的“組合拳”,。(《經濟日報》11月16日)
霧霾形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找回藍天也非一日之功。因此,,誠如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所規(guī)定的:“防治大氣污染,,應當加強對燃煤、工業(yè),、機動車船,、揚塵、農業(yè)等大氣污染的綜合防治,,推行區(qū)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fā)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比欢F霾天氣的形成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行為息息相關,,生活污染在污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對于大范圍霧霾來說,除了工廠污染,,每輛汽車,、每個采暖爐等也是污染源。作為社會公民,,如果只指責政府治污不力,,卻自顧自繼續(xù)排污,顯然是不恰當的行為,。霧霾面前,,沒有人能“自強不吸”,解決污染問題固然需要政府的力量,,但也需要每個公民切實身體力行,、有所擔當,。
在大氣污染中,每個人往往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時也是污染的 “貢獻者”,。有資料顯示,,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不少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物的重要來源,公眾消費領域的碳排放已經達到總體碳排放的30%……這就決定了治理大氣污染,,既要靠政府統(tǒng)領,、企業(yè)施治,更需要全民參與,、共同奮斗,。
政府治污的制度設計和處置過程,應當接受輿論和社會監(jiān)督,。如公眾積極參與環(huán)評,,不僅可以維護自身權益,更是公民責任和意識的實踐,,對于彌補執(zhí)法力量的不足也有積極作用,。公眾也應在日常生活中植入綠色環(huán)保理念,以切身行動減少污染物排放,。例如少放煙花,,選擇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車,同時倒逼公共交通部門完善公交系統(tǒng),,等等,。
或許有人會說,開一天車能污染多少空氣,?殊不知,,據專家測算,小型汽車日行駛25公里,、消耗“國三”標準的93號汽油2.5升,,即可排放0.6克二氧化硫,大約污染5940立方米空氣,。在這樣的數據面前,,我們還能說開一天車造成的污染無足輕重嗎?還能認為大氣污染的形成與自己無關嗎,?而且,,問題積少成多,人人抱著自己的行為不影響大局的想法排放污染,污染總量就這么積累起來了,。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財富,,改善大氣環(huán)境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全體社會成員能否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直接影響著天能否更藍,、風能否更清,。目前國家倡導的“節(jié)能減排全民行動”,少了誰的支持都不行,。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少開空調、少用矮層電梯,、短距離出行采用步行或自行車,、少燃放煙花爆竹、不在戶外燒烤……這一點一滴匯聚在一起,,就可能形成吹散霧霾的強大合力,。(廖海金)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氣污染 霧霾天氣 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