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聚焦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失衡:城鎮(zhèn)人滿為患 農村人去樓空
新華社濟南9月9日電題:城鎮(zhèn)學校人滿為患 農村學校人去樓空——聚焦山東部分地方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失衡現象
新華社記者張曉晶,、婁辰
農村學校生源日減,,有的人去樓空,,而城市學校生源暴漲,過去人滿為患的“大班”現象還沒消除,,新一輪“大班”潮又愈演愈烈。伴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的加速,,這種現象仍有進一步加劇趨勢,。在實現“有學上”之后,,如何滿足家長讓子女“上好學”的需求?開學伊始,,記者就此探訪城鄉(xiāng)學校和相關人士,。
城市學校“教室里能塞多少塞多少”
記者在菏澤市牡丹區(qū)實驗小學看到,幾個班級人數最少的83人,,最多的88人,。在一個容納87名學生的教室,記者走路只能側身通過,。由于講臺前實在容納不下,,有兩名孩子只能坐在講臺兩側緊挨黑板的位置。
校長王振中介紹,,全校共66個教學班,,班均學生77人。年級越低,,人數越多,。“這幾年生源增加趨勢非常明顯,學校學區(qū)5年前僅有4萬人口,,現在已經超過10萬人,。”他說。
城鎮(zhèn)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在濟南和青島等較大城市更為突出,。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南市各區(qū)教育部門最頭疼的就是如何消化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安置不了又會導致社會矛盾增加,。
濟南市第27中學校長武樹斌說:“以前是家長在哪里打工,就把孩子帶到哪里上學,,現在是孩子能在哪里上學,,許多家長就到哪里打工,成為城市教育移民,。”據估算,,濟南目前義務教育階段40%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沿海城市青島也同樣面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需求大幅增加的問題,。青島有的區(qū)市外來人口生源比例達到48%,。為滿足就學需求,僅近3年青島市就需要新建義務教育學校97所,。
大量外地生源的快速涌入,,使城市學校資源捉襟見肘。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介紹,目前山東城鎮(zhèn)初中超規(guī)定班額占比達到90%,。城區(qū)和鎮(zhèn)區(qū)小學數量占全省的16%和24%,,卻承擔著全省29%和33%的學齡人口就學需求,。激增的生源使教育資源出現嚴重匱乏,,目前全省城鎮(zhèn)學校校舍占地與標準相差2.1平方米,運動場與標準相差3平方米,。
“能進城上學的,,都不會留在農村”
9月1日,,記者在章丘市垛莊鎮(zhèn)官營小學了解到,,學校一至六年級,總共有80名學生,,每個年級平均15人,。校長張學同說,今年一年級招生,,摸底的時候有13人表示要來,,結果真開學的時候,只來了10名,。其余的3名學生,,都隨父母進城上學了。
張學同告訴記者,,周邊5個村的孩子都集中在這里上學,,就這樣生源數量仍然年年減少。2009年,,全校還有206名學生,。之后的幾年,每年畢業(yè)三四十人,,而新生只有十幾人。“流失的學生絕大多數都跟隨父母到城里上學了,。”張學同說,。
部分基層學校教師認為,農村和城市的教學質量差距仍然較大,,這是農村學生流失的重要原因,。菏澤市牡丹區(qū)一所農村中學的校長告訴記者,學校音樂,、體育,、美術老師缺乏,很多都是由其他教師兼任,,“音樂課多數時候只能用錄音機放磁帶給孩子們聽”,,教學質量很難保證,。
正是在這種城鄉(xiāng)差距明顯的情況下,越來越多有能力的家長為了子女教育進城居住,。德州市禹城市學生家長劉志秋說:“農民對子女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凡是有辦法進城上學的,都不會留在農村,。”為了將來能讓兒子進城上學,,他已經在城里買了房子。
國家衛(wèi)計委發(fā)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4》顯示,,近年來農村學齡人口向城鎮(zhèn)轉移的速度加快,,流動人口6歲-15歲子女隨同父母流動的比例2013年達到62.5%,比2011年上升了5.2個百分點,。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認為,,從農村人口向城鎮(zhèn)轉移的這些特點可以看出,我國將面臨更加快速的農村教育人口向城鎮(zhèn)教育人口轉移的巨大挑戰(zhàn),。
城鎮(zhèn)教育資源布局應超前規(guī)劃避免隱患
部分教育界人士認為,,城鎮(zhèn)教育資源總量超越農村教育的拐點已經到來。在快速推進的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我國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配置應重新審視,。
張志勇建議,城鎮(zhèn)教育資源配置應納入國家城鎮(zhèn)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并將城鎮(zhèn)教育資源配置情況納入社會事業(yè)政績考核指標,。各級政府如果不未雨綢繆,超前規(guī)劃,,將給我國城鎮(zhèn)教育資源布局和建設留下隱患,。
記者在基層了解到,目前城鎮(zhèn)新建學校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土地指標和教師編制緊缺,。有的縣每年只有幾百畝土地使用指標,,新建幼兒園、小學土地指標根本擠不出來,。威海市2014年—2016年共規(guī)劃新建中小學校18所,,需要教師2646人。在教職工總體超編,、嚴控新增編制,、財政供養(yǎng)人員只減不增的剛性約束下,城鎮(zhèn)新建學校教師的配備困難重重,。
我國基礎教育“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流入地政府安置隨遷子女就學的積極性,。目前基礎教育經費撥付具有以學生戶籍為準的屬地性質,,學生一旦離開戶籍所在地,教育經費并不能做到“錢跟人走”,。目前隨遷子女的教育經費主要由流入地政府承擔,,接收隨遷子女數量較大的地區(qū),經費壓力非常大,。
基層教育界人士建議,,國家應統(tǒng)籌解決公共教育經費劃撥問題,由以戶籍為依據的屬地劃撥方式改為“錢跟人走”的教育券制度,,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財政保障范圍,。(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