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機動化出行是首選
隨著出行距離的增加,,機動化出行比重增高,。步行和腳踏自行車方式持續(xù)向機動化方式轉(zhuǎn)移,,全市所有出行中,,機動化(含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大客車、出租車,、社會小客車,、摩托車等)出行比重從40%提高到45%。
出行方式結(jié)構在深度調(diào)整,。軌道交通,、小客車和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分擔比重顯著提高。全市軌道交通出行占所有方式出行的9%,;小客車比重為16.7%,;電(助)動車比重為20.4%。出行比重下降幅度較大的是腳踏自行車和摩托車,,分別下降7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
中心城公共客運方式比重接近“十二五”規(guī)劃目標。外環(huán)線以內(nèi)的中心城出行使用公共客運交通方式(包括軌道,、公共汽電車,、出租車和輪渡)占所有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達到48%,基本達到“十二五”規(guī)劃目標(50%),。
軌交客運量比重大
到2014年底,,全市運營軌道交通線路(含磁浮線)共15條,運營線路長度577.6公里,,運營車站339座,。外環(huán)以內(nèi)的中心城站點600米服務半徑覆蓋47%人口和崗位,,直接服務人口較2009年增加50%。
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含軌道,、公共汽電車,、輪渡及三島客運、毗鄰公交)日均客運總量為1521萬乘次/日,,較2009年上升34%,。其中,軌道日均客運量達到775萬乘次,,公共汽(電)車日均客運量為730萬乘次,。中心城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比重達到51%,超過“十二五”規(guī)劃目標(50%),。
軌道交通擁堵問題日趨嚴重,。全天進出客流超過15萬的車站近20個,人民廣場,、世紀大道等換乘站的日均換乘客流超過35萬,。在大客流背景下,上海軌道交通高峰發(fā)車間距逐步縮短,,部分線路高峰發(fā)車間隔逐步縮短到2.5-3分鐘,。
小客車增長量迅猛
截止到2014年底,滬牌小客車達219萬輛(其中市區(qū)號牌152萬輛,,郊區(qū)號牌67萬輛),。另外,通過停車調(diào)查,、車牌識別數(shù)據(jù),、交強險、車輛年檢等多途徑數(shù)據(jù)的校核,,摸清長期在滬使用的外牌小客車近100萬輛,。上海市實有小客車總量近320萬輛,較2009年增加約一倍,。28%的家庭擁有私家車,,其中24%的家庭擁有一輛私家車,4%的家庭擁有2輛及以上私家車,。
郊區(qū)新城的小客車擁有水平為160輛/千人,,已大大高于中心城128輛/千人的擁有水平。調(diào)查顯示,,10%的無車家庭和8%的有車家庭計劃在近兩年新增小客車,,據(jù)此推算,未來兩年每年有近40萬輛新增車輛的意愿。
小客車的出行強度呈下降趨勢,。在小客車總量增長的同時,,每車平均日均使用里程從2009年的38公里下降到2014年的32公里,主要是因為很多車主買車但較少開車出行,,因此,,白天小區(qū)內(nèi)小客車停放數(shù)量顯著增加。
居住區(qū)夜間停車矛盾日益突出,。全市居住區(qū)配建停車位為179萬個,居住區(qū)夜間停放需求為290輛,,配建缺口為38%,;中心城居住配建為64萬個,居住區(qū)夜間停放需求為133萬輛,,配建缺口達52%,。
交通擁堵持續(xù)惡化
道路交通量由2009年的1.34億當量車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每天1.90億當量車公里。在增加的道路使用量中,,81%來自于小客車,。而與此同時,道路交通設施增速相對放緩,,2014年全市道路總里程1.78萬公里,,道路網(wǎng)容量較2009年增長24.6%,但增長量主要在外環(huán)外的郊區(qū),,外環(huán)以內(nèi)的中心城路網(wǎng)格局日趨固化,,2014年中心城路網(wǎng)通行能力較2009年僅增長8%。
道路擁堵程度有所加劇,。中心城區(qū)的道路擁堵時間提前至7點左右,,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駛車速低于10公里/小時;午后高峰道路平均行程車速較2013年下降4%左右,,快速路擁堵里程比重達9%左右,。放射性干道車速有所下降,高峰平均行程車速為20~27公里/小時,,同比下降4%~7%,。
對外交通規(guī)模擴大
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25公里,較2009年增長7%,。鐵路方面,,全市鐵路里程共計465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40公里,,占總營業(yè)里程的30%。
2014年對外客運到發(fā)量日均92萬人次,增長五成,。鐵路客運量增長最快,,日均客運量46萬人次,增長六成,,占比為50%,;其次是民航客運量增長近六成,日均客運量25萬人,,占比為27%,;公路長途客運承擔20萬人,水運承擔0.5萬人,。鐵路和民航客運占比提高,,公路客運占比下降,反映了高鐵建設和居民收入增加對市民出行的重要影響,。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