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海外回流 古董紫砂壺的最好歸宿
近年來,,紫砂壺市場可謂水漲船高,,除了明清古董壺價格飛漲外,,一些大師壺,、青年名家壺也是一壺難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上曾有不少制作精美的老壺流向海外,,而目前中國經(jīng)濟(jì)的快速發(fā)展讓這些老壺有了回流的可能。近日,,新聞大廈藝術(shù)館舉辦的“紫泥古韻——紐約古董紫砂回流展”上展示了從明末清初到民國時期的精品紫砂器,,也為老壺的回流之路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
子畦款平蓋扁圓壺
讓古董紫砂壺回家
對于文人雅士來說,,尤其是與詩書畫印結(jié)合之后,紫砂壺早已不只是泡茶用的器皿,,而是可以把玩的文人雅器,。明學(xué)者劉鑾《五石瓠》載,“宜興砂壺創(chuàng)于吳仕之仆曰供春者,,及文而名,,人稱龔春”。在吳家“云起樓”里收藏的,,除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智永的《草書千字文》,還有專門的紫砂壺陳列室,,這也表明當(dāng)時已經(jīng)完全超越了紫砂壺的實用性,,更多是觀賞意義了。
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很多制作精美的紫砂壺都流向了海外,,不少中國藏家都在努力找尋、收藏這些漂落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老壺,。“讓流失海外的紫砂壺回家,,是這些老壺最好的歸宿。”說這句話的時候,,林衍敬的眼眶有些濕潤,。作為一位闊別祖國20余年的美籍華人藏家,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絲毫沒有減弱,,甚至促使他在紫砂壺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
從重慶到香港再到紐約,踏上異國他鄉(xiāng)的林衍敬始終留戀著祖國的這片鄉(xiāng)土,。受家族收藏的影響,,他開始投身于紫砂壺的收藏。他輾轉(zhuǎn)于各大拍賣行、古董店,,不斷完善著自己的收藏體系,。談及做這次“紫泥古韻——紐約古董紫砂回流展”的初衷,他有些感慨,。他希望讓國人看到他在紫砂壺的收藏和保護(hù)中做的努力,。另外,讓這些流失海外的老壺能夠留在國內(nèi),,而不是散落在世界各地,,這是他涉足收藏多年最深的感觸。
紫砂五彩描金茶葉罐
從老壺看歷史的厚重
從紐約備展,、選樣,、拍攝到展覽的策展規(guī)劃,林衍敬籌備了有半年多的時間,,最終展覽呈現(xiàn)的紫砂器涵蓋全面,,包含了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壺、茶倉,、文房等品類,。著名鑒寶專家、市場評估專家鄧丁三看過展覽后表示,,“這是目前國內(nèi)民間做得非常全面的紫砂器展覽之一,,從素壺到花壺,各種品類都涵蓋了,,而且有一些壺是國內(nèi)很難得一見的”,。
著名書法家、鑒定專家王敬之還專門為此次展覽題名“紫泥古韻”,,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些展品中,最為難得一見的就是這兩件紫砂泥金的茶葉蓋罐,,因為紫砂和泥金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時間不是很長,能保存得這么好是很難得的,。藏家很年輕,,但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以及在文化弘揚和傳承方面所做的努力讓我很感動。紫砂壺不只是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很喜歡,,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有多強大”。
關(guān)于紫砂壺有一種說法,,“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無名”顧名思義就是無款,,但“無款多佳器”,而且“思亭”,、“孟臣”,、“逸公”等署款比比皆是,但真?zhèn)坞y辨,,正所謂有款求其真,,無款求其善也。“這次展出的紫砂壺大都是無名的社會用壺,,正因為無名,,所以沒有贗品也沒有水分,是實實在在的,、古代的,、距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一些藝術(shù)品,,從中可以看到歷史的厚重感,。”王敬之說道。
對此,,林衍敬表示,,這次展出的紫砂壺雖然不是大名頭的制壺大師的作品,但其中有不少在當(dāng)時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名家作品,,比如清中期邵形龍制山水粉彩大蓮子壺,、陳鳴遠(yuǎn)父親所制“子畦款平蓋扁圓壺”,還有那對清代紫砂五彩描金茶葉罐都是非常罕見的作品,。
紫砂壺市場有多熱
明清時期紫砂壺的價值已然不菲,,有“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近年來紫砂壺市場熱度猛增,,尤其是一些大師壺動輒百萬,,甚至千萬元。比如在2014年嘉德春拍中,,顧景舟《九頭詠梅》茶具拍出2875萬元的天價,。在今年保利春拍中,清初陳鳴遠(yuǎn)制《素帶壺》拍出3162.5萬元,。同年在北京東正春拍中,,顧景舟《大石瓢》拍出2817.5萬元。據(jù)統(tǒng)計,,顧景舟的紫砂作品突破千萬的已經(jīng)有13件之多,。
與之相比,,能夠引發(fā)激烈爭奪的古董紫砂壺屈指可數(shù)。最大原因就是收藏的門檻高,,鑒定難度比較大,。陳鳴遠(yuǎn)《素帶壺》之所以能夠拍出天價,主要因為這件拍品是龐元濟(jì)舊藏,、李氏家族舊藏,,流傳有序、來源可靠,,而且是翦淞閣文房韻物志專場,,有一定的品牌保障。
鄧丁三表示,,“紫砂壺的市場主要是臺灣藏家在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開始買起來的,,他們最早介入這個市場。在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一把顧景舟制的名家壺就大概在10萬元左右了,。紫砂壺市場的大幅飆升,主要是內(nèi)地藏家開始進(jìn)場,,即便現(xiàn)在這么高的價格,,紫砂壺的收藏群體還是很小眾的。他們對于藏品非常挑剔,,只有遇到品質(zhì)出眾的或收藏體系中有缺項的紫砂壺才會出手購藏”,。
北京商報記者 徐磊/文 陳偉/攝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海外回流 古董 紫砂壺 紫砂壺市場 老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