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魚水相依暖邊疆——記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庫爾勒維吾爾語實習基地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23日電題:魚水相依暖邊疆——記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庫爾勒維吾爾語實習基地
樊永強、黃寶峰,、王建英
臨近軍校畢業(yè),,兩位維吾爾族姑娘瑪依熱和阿爾孜古麗,,專程從新疆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xiāng)趕到480多公里外的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為主動申請到邊防一線部隊工作的“弟弟”鄒國文送行,。
鄒國文學習的是維吾爾語翻譯專業(yè),,兩位維吾爾族姑娘是他實習家庭里的阿?。ňS吾爾語意為姐姐),。姐弟間的行行熱淚訴說著暖暖親情,。
1998年,,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新疆庫爾勒市維吾爾語中心方言區(qū)設立教學實習基地,每年組織維吾爾語翻譯專業(yè)學員入住維吾爾族群眾家庭,,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娛樂,,進行為期3至6個月的實習。
在與維吾爾族群眾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學院歷屆黨委領導指導實習學員一手抓語言學習全面提高素質(zhì),,一手抓思想傳播傾心凝聚群眾,探索了一條邊疆民族地區(qū)軍隊引導群眾,、團結(jié)群眾,、服務群眾的新路,為依法治疆,、團結(jié)穩(wěn)疆,、長期建疆作出了積極貢獻。
進果園,,下農(nóng)莊,,面對面開展宣講
實習地區(qū)84.7%是少數(shù)民族群眾,他們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且有近2/3不懂漢語,。一批批實習學員進村入戶就認父母、結(jié)兄弟,,起維吾爾族名字,,用維吾爾語交流,與所在家庭同住一間房不分彼此,,同坐一張桌不分主次,,同吃一鍋飯不分你我。距離拉近了,,情感就打通了,。
實習基地建立伊始,學院黨委明確提出,,要發(fā)揮實習學員通曉“雙語”,、理論扎實的優(yōu)勢,把深奧理論寫成身邊故事講出來,,把核心思想譜成民族歌曲唱出來,,把重要觀點譯成民族語言說出來,用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的方式,讓群眾了解掌握黨和國家政策,,及時分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早點過上好日子。
一次聽完理論宣講,,哈拉玉宮鄉(xiāng)102歲高齡的買買提·阿吉老人感慨地說:“我經(jīng)歷了三個時代,,巴依(維吾爾語意為地主)讓我們當牛又做馬,,舊軍閥向我們收糧又要錢,只有如今的共產(chǎn)黨不收錢不收糧,,還給我養(yǎng)老蓋新房,,現(xiàn)在才是最好的時代。”
連續(xù)17年,,學院堅持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每發(fā)展一步,,編譯工作就跟進一步,先后組織編印政策理論宣講雙語讀本20套,、1200多冊,。少數(shù)民族群眾說:“解放軍講道理,就像百靈鳥在歌唱,,給我們帶來了春天的福音,。”
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庫爾勒因盛產(chǎn)香梨而聞名遐邇。阿拉多尕村村長克依木·買買提向?qū)嵙晫W員詳細了解小額貸款和農(nóng)村土地流轉(zhuǎn)政策后,,將周邊1100多畝梨園整合,,牽頭成立香梨生產(chǎn)合作社,實現(xiàn)了香梨的規(guī)?;N植,、科學化管理和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合作社開辦后,,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長了1.8倍,,克依木自家的日子更是過得紅紅火火,蓋起了新房,,開上了轎車,。
每次提及脫貧致富,克依木·買買提都豎起大拇指:“這好那好,,歸根結(jié)底還是黨的政策好,我們及時掌握運用得好,!”
學院院長桑軍介紹,,17年來,一茬茬學員接力為實習家庭送圖書,、送技術,、送信息,先后捐贈科普圖書1萬余冊,,舉辦講座50余期,,培訓群眾4000余人次,幫助100多戶維吾爾族家庭找到了致富門路,。
訪民情,,解民憂,,肩并肩共建美好家園
提起艾比卡德爾大叔家的好日子,鄉(xiāng)親們總是羨慕不已:女兒宰那浦古麗從新疆教育學院畢業(yè),,當上了中學老師,;兒子買買提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瓜果批發(fā)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我們姐弟倆的漢語能學這么好,,多虧每年來家里實習的兵哥哥耐心細致的輔導!”宰那浦古麗感激地說,。
“進了這個門,,就是一家人。”讓家人更幸福,,是一茬茬“兵巴郎”始終不變的夢想和追求,。
實習基地建立以來,學員們自發(fā)成立了“愛心基金會”,,先后與30多名少數(shù)民族貧困學生結(jié)成幫扶對子,,并積極配合鄉(xiāng)鎮(zhèn)干部開展“美麗秀發(fā)飄起來”“靚麗服裝穿起來”“快樂足球踢起來”等活動。
知識和文化悄然改變著實習鄉(xiāng)村,。在一批批實習學員影響和引導下,,實習所在地先后有56戶家庭自覺放棄生育第3胎指標,28名女童重新走進課堂,,186名婦女主動揭掉面紗,,70多名孩子從鄉(xiāng)村走進了都市大中專院校的校門。
對于學員王馳和毛浩沛來說,,實習生活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因為他們在學習維吾爾語的同時,還當了近2個月的“編外警察”,。
時值香梨收獲季節(jié),,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和水果采購商云集庫爾勒。兩人主動申請參加安保執(zhí)勤巡邏,,幫助派出所組織協(xié)警進行擒拿格斗術,、警棍盾牌術和射擊動作要領等培訓。
哈拉玉宮鄉(xiāng)派出所所長呂志杰說:“多個鈴鐺多聲響,,有解放軍兄弟協(xié)助,,我們安保執(zhí)勤又增添了信心。”
近年來,,學院啟動了實習學員與當?shù)孛癖?lián)合訓練,、聯(lián)合巡邏、聯(lián)合處突應急機制,,先后承訓民兵700余人次,,開展學生軍訓6000余人次,,重點敏感時期組織聯(lián)訓聯(lián)演10余次。
據(jù)庫爾勒市領導介紹,,實習學員集中的哈拉玉宮鄉(xiāng)黨委連續(xù)5年被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所轄6個行政村、10個站所,、5所學校被市委表彰為“五個好”村黨支部,、“四個好”群眾滿意站所和“五個好”學校黨組織,阿拉多尕村被自治區(qū)表彰為“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
百日情,,一世親,心連心增進民族團結(jié)
畢業(yè)學員李文杰和女朋友約定,,今年休假先去他家見家人,,但拿到的車票卻讓女友頗感意外。李文杰首先帶她去的并不是寧夏老家,,而是遠在新疆庫爾勒的另一個“家”,,他要把即將結(jié)婚的喜訊,第一時間告訴日夜牽掛的達達,、阿娜(維吾爾語意為爸爸,、媽媽)。
“雖然3個月的相處時間是短暫的,,但那份至真至純的親情卻是永恒的,。”在回“家”的路上,李文杰動情地向女友講述著當年實習的故事,。
得知“兵巴郎”和兒媳婦要回家的好消息,,那曼江早早帶著家人來到村口盛裝迎接。他說,,這些年自己家一共來過13個“兵巴郎”,,每個都很孝順,隔三差五給他打電話,、發(fā)信息,、寫家書,每次都會被牽腸掛肚的叮嚀囑咐感動得熱淚盈眶,。
每年實習學員到來的時候,,都會上演一幕幕“搶親”的場景,。“多一個‘兵巴郎’就多一個親人,,我們家家戶戶都想搶一個回來呢!”71歲的老人帕麗旦說,。
帕麗旦老人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走路都困難,。“兵巴郎”曹杰得知后,想方設法找來特效偏方,,騎著自行車跑到離村子30多公里外的庫爾勒市抓來草藥,,每天熬好藥湯為阿娜洗腳。
經(jīng)過20多天的耐心治療,,帕麗旦老人的腿腳慢慢消腫了,。她感慨地說:“‘兵巴郎’簡直比我的親兒子還親!”
真愛是相互的,,也是無私的,。學員宋洪寶回憶說,從踏進“家門”的一刻,,達達,、阿娜就把他當做自家人:上街趕集叫上他,走親訪友帶著去,,下廚做飯一起忙,。“下地的時候,拉著達達粗糙的大手,,談天說地,,宛如親生父子”。
深厚的感情讓每一次離別都變得格外揪心,。每年學員返校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感人場景:“家人”們開著小轎車、拖拉機,,騎著電動車,、三輪車,滿載奶茶,、西瓜,、馕餅等食物,早早集合在鄉(xiāng)政府大院,,離別的悲傷湮沒了歡聲笑語,,昔日的鐵骨硬漢也開始泣不成聲。阿恰拼命往“弟弟”口袋塞吃的,,生怕他路上餓肚子,;達達與“兵巴郎”相擁而泣,一遍遍叮囑他?;?ldquo;家”看看,;阿娜在人群中不時踮起腳尖,淚水模糊了視線,,可還想再多看一眼……
學院政委袁漢軍說,,17年來,,學院培養(yǎng)的20批、620名“雙語”學員目前已遍布西北邊疆,、民族地區(qū),,他們以鄉(xiāng)音傳黨聲,用鄉(xiāng)情釋國事,,成為一支深入基層下得去,、能力過硬用得上、扎根邊疆留得住的穩(wěn)疆建疆生力軍,。
編輯:羅韋
關鍵詞:實習 學員 維吾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