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武漢地鐵工地挖出清代城墻 墻基百年后重見天日
昨日,,六渡橋地鐵施工處發(fā)現(xiàn)疑似古代的青磚和紅巖大石塊。圖為工地一處出現(xiàn)石磚疊加的斷層,,外表包裹著石膏,,下部為紅色,上部為青色 記者胡冬冬 攝
昨日,,有地鐵施工人員向記者反映,,六渡橋地鐵站工地連續(xù)幾天來,都挖出了一些奇怪的紅色大型條石,,看上去不像近現(xiàn)代之物,。經(jīng)專家鑒定,原來是挖到了清代的漢口古城墻墻基,。
專家表示,,漢口城墻早在清末年間就已拆除,墻基時隔百年重見天日,,挺稀奇,。
記者現(xiàn)場看到,,發(fā)現(xiàn)不明石塊的地點(diǎn)在原長江書店舊址與六渡橋郵政所門前,。紅色石塊呈長條狀,散見在碎石堆里,,多數(shù)已不完整,。石塊看上去像打磨過的紅砂巖,長約70厘米,寬30厘米,,表面覆蓋了石灰包漿,,有的還刻有槽痕。一個人幾乎搬不動,。
工程監(jiān)理郭志向記者介紹,,他們是在拔樁施工時,從2米到8米深的地下挖出的,,目前已經(jīng)挖到了幾十個,,有的還一同挖出尖頭圓木樁。
他又帶記者來到剛挖開的一個地下水坑,,只見2米深與地下水位持平處,,紅色石塊露出了一排,上面還整齊地碼著幾排青磚,。
郭志專門查閱《武漢通覽》,,上面記載六渡橋一帶在明朝建有人工河玉帶河,有橋有渡口,,這也是六渡橋一名的由來,,后在清末年間拆除。“六渡橋一直叫橋不見橋,,這會不會正是當(dāng)年建橋墩或修碼頭的石頭,?民國以前沒有鋼筋混凝土,都是用這種大巖石做基石,。”
記者請教武漢地方志專家,、文史專家董玉梅。她推測,,這里極有可能是古漢口的城墻,,挖出來的紅砂巖石塊來自城垣墻基遺址,屬于文物,。
她告訴記者,,很多人不知道,其實(shí)漢口中山大道過去是一條古城墻,,清咸豐年間建成,。后來張之洞把它拆了,在墻基上修了馬路,,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山大道,。城墻雖已拆除,埋在地下的墻基部分還在,,因施工才被發(fā)現(xiàn),。“這些石塊不會與橋或者碼頭有關(guān),,因?yàn)橛駧Ш硬豢赡苎刂菈ψ撸菞l河在現(xiàn)在長堤街的位置,。”
董玉梅表示,,漢口最主要的古城墻就在中山大道這一段,可以說,,這些墻基見證了漢口的城市建造和演變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她建議,,盡量保存一部分墻基石,,甚至可以考慮地鐵站建成后,將它們作為文物在站廳內(nèi)展出,,讓乘坐地鐵的市民和游客切身感受到漢口的這段歷史,。(記者黃瑩)
鏈接
中山大道下是古城墻基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在武漢活動頻繁,,地方當(dāng)局為抵御義軍進(jìn)攻,,決定在袁公堤外再筑一道城堡。1864年,,筑堡工程在今中山大道一線上展開,,堡基密釘木樁,堡垣用紅石砌成,。同時開辟8個堡門,,自西至東為:玉帶門、便門,、居仁門,、由義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jì)門、便門,。堡上建有炮臺15座,。3年后又加高培寬,并建上,、中,、下三閘蓄泄洪水。
190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認(rèn)為城堡阻礙了城市交通和商業(yè)發(fā)展,,便拆毀漢口堡來修筑馬路。此路當(dāng)時稱為后城馬路,。修成之后,,逐漸變成輪軌交通,店鋪林立的鬧市,,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道,。
編輯:邢賀揚(yáng)
關(guān)鍵詞:武漢地鐵 清代城墻 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