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啟動冤案追責刻不容緩
呼格案啟動國家賠償機制,,福建殺人冤案主人公念斌來北京求醫(yī),安徽蚌埠殺妻冤案主角于英生在經歷了19年牢獄生活之后回歸公務員隊伍……據媒體統(tǒng)計,,2014年,,全國平反了包括呼格案在內的冤假錯案10余起。
對冤案的平反,,體現(xiàn)黨領導下的司法機關,,敢于直面曾經所犯的錯誤,用遲到的正義點亮民眾對依法治國和司法為民理念的希望之燈,,司法機關的每一次對冤案平反都獲得了全社會幾乎一致的點贊,。
對冤案的平反,只是冤案糾錯的前半程,,對受害人來說還他們一個遲到的正義,。后半程,應當追究那些制造了冤案的人和機關的責任,,把遲到的正義說清楚,。唯有這樣,才能防微杜漸,,減少和避免冤假錯案的繼續(xù)發(fā)生,。
可是這后半程的路,,似乎走得更加艱難。直到今天,,盡管一些冤案當事人已經早已獲得了國家賠償,,但始終沒有等到有關部門對冤案造成原因的說明。更很少聽到誰因為刑訊逼供或其他原因制造了冤案而受到處罰和追責的新聞,。
呼格案被平反后,,啟動冤案追責的聲音再次掀起,并引發(fā)社會論爭,。支持追責派認為,,冤案的出現(xiàn)因刑訊逼供,因此對冤假錯案的制造者本人和有關機構追責十分必要,,只有追責才能讓“疑罪從無”和“重證據輕口供”理念進入每一個案件中,,凈化法治土壤。不主張追責派則認為,,上述這些冤案的發(fā)生主要是“那個時代”的原因,。他們認為,過去中國社會和司法實踐中沒有引入和接受“疑罪從無”,,而且過去那些年經常“嚴打”,,因此造成了基層辦案有時候要趕時間、趕進度,,因此,,冤案是時代的產物。
不可否認,,在很多冤案中有各種因素所致,,比如,偵查技術落后等,。但另一個事實是,,對于禁止刑訊逼供和重證據輕口供的要求,除了“文革”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早有明文規(guī)定,,一些辦案人員因為某種原因或目的對于那些已有的法律置若罔聞,從而造成的冤假錯案,,又如何能將其歸咎于“那個時代”呢,?以呼格案為例,案發(fā)后,從偵查階段,,到公訴庭審階段,,呼格本人多次作出否認供述,而且在很多細節(jié)與口供自相矛盾情況下,,當地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始終不予采納,,這樣的情勢恐怕也無法賴到“那個時代”上。
總之,,對于已經發(fā)生的冤假錯案,,司法機關除了盡快平反、反思,,還應啟動究責,。對于未來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司法機關能做到的,,就是要在程序上保證每一個案件的審理合法,、公正。
編輯:曾珂
關鍵詞:呼格案 啟動冤案追責刻 福建殺人冤案 念斌 蚌埠殺妻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