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回顧中國瓷器文明傳入歐洲
來源:番禺日報
第一章 中國瓷器文明傳入歐洲
中國瓷器久負盛名,,自古就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廣州一直是陶瓷外銷的主要商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歐洲的優(yōu)質中國瓷器暢銷海外,成為西方貴族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廣彩
廣州織金彩瓷是在白瓷胎的釉上描繪金色花紋圖案燒制而成,,宛如萬縷金絲織白玉,。民間有詩云:“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這些繪有嶺南風格圖案,、獨具嶺南地方特色的廣彩,,十八世紀中期開始從景德鎮(zhèn)運回素胎,,由廣州工匠描金彩繪并低溫二次焙燒而成,制瓷工藝自成一家,,以色彩艷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風靡西方的廣彩瓷器引起了一股向往中國文化的熱潮,,成為2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海底撈
十八世紀,,廣州十三行成為清廷指定唯一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廣州成為進出口商貿唯一的海港。當時由廣州出口的商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滿載中國優(yōu)質瓷器駛向歐洲,。由于200多年前航海科技的局限,,沉船事件時有發(fā)生,。趙泰來博士送展的這批“海底撈”瓷器就是從沉船中打撈而出,幾百年的海水侵蝕已使瓷胎與海底生物融為一體,,瓷器表面形成奇妙的海底貝類鈣化層,。
第二章 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中國瓷器文明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至十八世紀,,西方國家逐漸不滿足于購置現有的中國風格瓷器,于是歐洲商人提供造型,、式樣由中國工匠彩繪燒制,,這些“來樣加工”的西式瓷器更加符合西方人的審美要求,暢銷海外,。
200多年前歐洲皇室貴族來華定制印有家族徽章圖案的紋章瓷就是當年深受西方上層社會追捧的外銷瓷器精品,。另外本館展出明清時期的定瓷、均瓷,、天目瓷,、德化白瓷、龍泉青瓷等名震海內外的瓷器明珠,,它們既有中國傳統(tǒng)制瓷工藝特點,,又有精美典雅的歐洲裝飾風格,是東西方文化之間互通有無,、相互包容的體現,。
第三章 西方工藝精品舶來華夏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將古老的華夏文明傳播到西方,也讓西方的工業(yè)文明沿著這條水路舶來廣州,。
十八世紀正是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的歷史時期,,當時作為通商口岸的廣州,,最先出現一批由海上絲綢之路銷來廣州的歐洲工藝品。本館展出了200多年前歐洲的音樂盒,、化妝盒,、梳妝鏡、西洋鐘以及琉璃瓶,、瓷雕塑等裝飾擺件,,分別來自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土耳其等歐洲和中東國家,,紋飾圖案和制造工藝體現了濃濃的地中海風情,。
第四章 中國古老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國人飲茶,,至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明,,更使茶文化深入到詩詞,、繪畫、書法,、醫(yī)學領域,,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精神文明。自漢代始,,茶葉通過陸路參與東西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通過海路出口茶葉的商船不知凡幾,。具有解毒消滯功效的茶葉在日本,、西亞、中東乃至歐洲上流社會掀起熱潮,。
本館展出從清代到民國,,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的黑茶、普洱,,這批造型精美,、保存完整的古茶彼時出口到歐洲,如今回歸故里,,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五章 嶺南瑰寶通草畫
通草畫創(chuàng)作于通脫木植物莖髓刨出的薄片上,顏色艷麗,立體感強,,可媲美刺繡和漆器,。在沒有光學攝影的年代,通草畫作為當時中國的明信片,,記錄了珠三角地區(qū)的社會民情,,自然風貌,,成為中西文化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十八世紀,通草畫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被帶到西方之后,,成為西方人爭相閱覽的圖畫?,F如今,由于繪畫工藝已失傳一百多年,,加之保存艱難,,200多年前的通草畫存世數量稀少,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和科研價值,,是鎮(zhèn)園之寶。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瓷器 文明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