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畢淑敏:將所思獻給讀者是鼓舞我前行的正能量
近日,著名作家畢淑敏的散文集《畢淑敏散文經(jīng)典·溫情療愈系列》上市,一如既往地細膩文風吸引了不少讀者關(guān)注,。30日,,畢淑敏接受記者郵件采訪,分享書中收錄文章背后的創(chuàng)作故事。在這部集子中,畢淑敏提到了旅行,提到了心靈感悟,,文字仍然以溫情舒緩見長。她告訴記者,,寫一本跟心靈有關(guān)的旅行書并不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舉動,,但能將所思所得獻給讀者,則可以算作是鼓舞自己前行的正能量。
談新書:《遠行,,與最美的世界相遇》是我的一個心靈自傳
《畢淑敏散文經(jīng)典·溫情療愈系列》按主題分為《幸福的尺度》,、《心靈的盛宴》、《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跟過去的自己說聲謝謝》,、《遠行,與最美的世界相遇》等五冊,。在采訪中,,畢淑敏特別提到了《遠行,與最美的世界相遇》(以下簡稱《遠行》),。在2008年的時候,,畢淑敏自費購票,計劃出發(fā)環(huán)繞地球一周,。那是一艘很大的客輪,,有來自全球各地的乘客。雖然由于一些原因,,她沒能完整地走完這一圈,,但卻覺得生命中能有這樣一次蕩滌身心的旅行很值得。
就是這段全球旅行,,讓畢淑敏有了把其中的感悟記錄下來的念頭,當時也曾為此出過書,,但卻只是《遠行,,與最美的世界相遇》這本書的一部分。畢淑敏這樣描述道:“這本書更是一場源自于心靈,、或者說生命的旅程,,它從我的出生地、我的親人說起,,到我的青春地,,西藏、敦煌,,再到全世界,。它更有意義?!哆h行》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心靈自傳,。”
但畢淑敏認為,寫一本跟心靈有關(guān)的旅行書并不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舉動:旅行必定是和心情有關(guān)的,,但是心情并不代表心靈,。她說,之所以將之稱為一本心靈的旅行書,是因為這是以行走的角度去講述自己人生的那場最貴重的旅行,、去觀照心靈的成長,,“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就好像古玩行里的“盤玉”,,畢淑敏表示,,我們的心靈和歲月也需要時常“盤一盤”:“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送給自己這樣一次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機會。我盡力不去做一個不可語冰的夏蟲,,希望我的讀者們也是,。所以我在后記里也說了,我們天生是需要去旅行的,。感受過全世界的大美,,才會珍惜當下。”
談寫作:將所思所得獻給讀者是鼓舞我前行的正能量
根據(jù)公開資料顯示,,從1987年開始至今,,畢淑敏共發(fā)表多部作品,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fā)表后獲得全國性的聲譽,。但可能與大家對“作家”的印象不同,,畢淑敏并不喜歡熬夜寫作,而是把寫作當作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且并不耽誤做家務,、出門買菜,“對于一個文字工作者來說,,比較好的狀態(tài)就是沒有‘瓶頸’的時候,。寫得暢快,心里也暢快,。”
不過,,畢淑敏也承認,“瓶頸期”是每個寫作的人都會遇到的,,就好比生命中一些微小的結(jié),,走到哪兒就不順暢了。遇到這種時候,,畢淑敏一般選擇出門走走,,看看老朋友或者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行。
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后,,畢淑敏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寫作上,,不免常常和寫字臺打交道,但旅行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說,,希望大家都能抽時間出來去世界上那些美麗的地方走走,。可以一個人,,也可以結(jié)伴,,“如果不觀世界,哪來的世界觀呢,,是吧,。”
的確,旅行已經(jīng)成了畢淑敏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說,,人生最貴重的那場旅行,往往不是收拾包裹去往一個計劃好的目的地,,而是隨著命運,,開始一場不知終點的漂泊,最后到達永恒的歸宿,。
“如果有百無遮攔的曠達,、不被打擾的自在,那么在哪里都是在天堂了,。而將我的所思所得‘貢獻’給我的讀者們,,則可以算是鼓舞我前行的正能量。”畢淑敏稱,。
談“生死”:每人都有終點抵達前盡力使生命豐富
幾乎與“幸福”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差不多,,“死亡”這個與之相對的字眼也常常被畢淑敏提到。無論是在采訪中,,還是在節(jié)目中,,她都從不回避對此事的談論?;蛟S是早年在西藏當兵的經(jīng)歷讓畢淑敏見慣了生死,在很多人茫然的以為死亡還非常遙遠,、是他人之事的時候,,她卻已經(jīng)非常近距離的一次次接觸死亡。
“西藏阿里距離內(nèi)陸非常遙遠,,當時沒有焚燒設(shè)備,。如果死去,我們的尸體不能火化,,必須土葬,;也沒有骨灰可以帶回去。”同樣,,由于山高路遠,,親人也無法來到高原祭奠,,畢淑敏透露,他們這些衛(wèi)生員就成為死去戰(zhàn)友最后的送行人和祭奠者,,她曾經(jīng)對身邊人說過,,希望自己去世的時候能夠穿著絲綢的衣服火化,“因為我覺得絲綢的衣服比較好燒,。”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然要遭逢的事情。不應該回避它,,而是應該豁達一些,。也可能因為我做過醫(yī)生,醫(yī)生在面對死亡這個問題上,,都比較看得開,。”畢淑敏表示,生命是一個向著死亡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人都確知自己將有一個終點,,在未曾抵達終點之前,盡力使自己的生命豐富,。”
旅行,,或許也是讓生命豐富的一種方式,畢淑敏在文章中將之稱為“一種溶劑”,,融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溫情就升騰出來了。
“當我們沒有出發(fā)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不知道最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我們以為它們均在虛無縹緲的遠方,。“畢淑敏解釋,,我們期望著與最美好的世界相遇,不辭萬里,。等從遠方回到家里,,才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最美好的地方,就在咫尺相遙的指尖,。
以下為采訪內(nèi)容全文
中新網(wǎng):您最新出版的作品集以溫情舒緩的文字見長,,被叫做“溫情療愈系列”,您通過這些文章主要想告訴讀者什么,?
畢淑敏:在2008年的時候,,我自費買了一張船票,出發(fā)環(huán)繞地球一周,。那是一艘很大的客輪,,有來自全球各地的乘客,。雖然由于一些原因,我沒能完整地走完這一圈,,但我覺得生命中有了這樣一次蕩滌身心的旅行很值得,。據(jù)說人行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自己的一生會電光石火地閃現(xiàn)在眼前,,我想,,這段全球旅行的經(jīng)歷,將會是其中很絢爛的一段,。當時為此也出過一本書,。而那次環(huán)球旅行的感悟卻只是《遠行,與最美的世界相遇》這本書的一部分,。
這本書更是一場源自于心靈,、或者說生命的旅程,它從我的出生地,、我的親人說起,,到我的青春地,西藏,、敦煌,,再到全世界。它更有意義,。
寫一本跟心靈有關(guān)的旅行書,,我想這并不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舉動,旅行必定是和心情有關(guān)的,,但是心情并不代表心靈,。我之所以說這是一本心靈的旅行書,是因為這是以行走的角度,,去講述我人生的那場最貴重的旅行,、去觀照我心靈的成長,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送給自己這樣一次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機會,。就像盤玉,“盤”是玩玉的人專用的詞,,玉越盤才越有靈氣,越能體現(xiàn)出它的價值,,其實我們的心靈和歲月也需要時常盤一盤,。這本《遠行》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它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心靈自傳,。
我盡力不去做一個不可語冰的夏蟲,,我希望我的讀者們也是,。所以我在后記里也說了,我們天生是需要去旅行的,。感受過全世界的大美,,才會珍惜當下。
中新網(wǎng):在您的書中收錄的經(jīng)典小文中,,您最喜歡哪篇,?都是因您的心境有感而發(fā)嗎?比如您談到了“心輕者上天堂”,,寓意如何呢,?您認為什么才是人生中前行的正能量?
畢淑敏:我就用《最好吃的巧克力》這一篇里的一段話來回答吧:“如果我下輩子變成一頭牛,,就到人跡罕至的山里去,,吃的是優(yōu)質(zhì)的草,擠出優(yōu)質(zhì)的奶,。不要被人打擾,,不要留下影子,百無遮攔,、自由自在地在山坡上踱來踱去,,為人間的香甜貢獻一點力量。”
如果有百無遮攔的曠達,、不被打擾的自在,,那么在哪里都是在天堂了。而將我的所思所得“貢獻”給我的讀者們,,則可以算是鼓舞我前行的正能量,。
中新網(wǎng):您對“幸福“的定義是什么?您認為現(xiàn)在狀態(tài)下中國人真的幸福么,?還是因為中國人捕捉幸福的能力沒有那么強,?
畢淑敏:“當我們沒有出發(fā)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不知道最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我們以為它們均在虛無縹緲的遠方。我們期望著與最美好的世界相遇,,不辭萬里,。等我們從遠方回到家里,才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最美好的地方,,就在我們咫尺相遙的指尖,。
“如果你不出發(fā),你就不會懂得這個樸素的道理,,你就不知道珍惜,。
“也許,,這就是遠方的重要性。因為它以猝不及防的相逢,,悄無聲息地教會你什么是人間最寶貴的東西,。”
多看看,多走走,,關(guān)于這個世界,、關(guān)于自己,就會有多一些的定義和認識,。我想不必代替我的讀者們給什么下定義,,只要大家的眼界不拘泥與腳下,那么每天都會是新的一天,。
中新網(wǎng):您一天的時間大致有多久用來寫作,?當您正式開始寫作后,給您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改變,?
畢淑敏:可能與大家對“作家”的印象不同,,我并不喜歡熬夜寫作。我把寫作當作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常安排在精力充沛的白天,,且并不耽誤我做家務、出門買菜,。我認為對于一個文字工作者來說,,比較好的狀態(tài)就是沒有“瓶頸”的時候。寫得暢快,,心里也暢快,。
但瓶頸期每個寫作的人都會遇到,就像生命中一些微小的結(jié),,走到那兒就走不順暢了,。遇到這種時候,我會出門走走,,去看看老朋友或者是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行,。
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后,我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寫作上,,不免常常和寫字臺打交道,,但我一直都認為旅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也是我寫這本《遠行,,與最美的世界相遇》的一點點緣由:我希望大家都能抽時間出來去世界上那些美麗的地方走走,。可以一個人,也可以結(jié)伴,。如果不觀世界,哪來的世界觀呢,,是吧,。
中新網(wǎng):與“幸福”出現(xiàn)的頻率差不多,死亡這個幾乎與它相反的詞在您的作品里也經(jīng)常會提到,。根據(jù)公開資料顯示,,您17歲的時候去西藏當兵,可能從那個時候就接觸死亡,。您能談談當時印象最深的事情么,?這對您現(xiàn)在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中新網(wǎng):我曾經(jīng)對身邊人說過,,我去世的時候希望能穿著絲綢的衣服火化,,因為我覺得絲綢的衣服比較好燒。在很多人茫然地以為死亡非常遙遠,,是他人之事的時候,,我在年輕時就非常近距離地一次次接觸過死亡。
西藏阿里距離內(nèi)陸非常遙遠,,當時沒有焚燒的設(shè)備,,如果死去,我們的尸體不能火化,,必須土葬,,也沒有骨灰可以帶回去。由于高山雪域道路難行,,我們的親人們也沒有辦法到阿里高原來祭奠,。于是我們就成為死去戰(zhàn)友最后的送行人和祭奠者。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然要遭逢的事情,。這樣一件一定會遇到的事情,我認為不應該回避它,。也可能因為我做過醫(yī)生,,醫(yī)生在面對死亡這個問題上,都比較看得開,。
對待“死亡”,,我認為應該豁達一些。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向著死亡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確知我們將有一個終點,。在未曾抵達終點之前,盡力使自己的生命豐富,盡力使人生少遺憾,、多完美,,盡力走出去觀世界,這些都是豁達的前提,。
中新網(wǎng):您做了一段時間的醫(yī)生,,是否因為看慣太多的生死,讓您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然后寫下這些文字,?
畢淑敏:十幾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做衛(wèi)生員了,,那時候有病人來看病,,說的基本上都是身體上的毛病。比如有一個病人過來,,他說我夜里睡不好覺,,我就問問他的飲食起居和睡不好的詳細情況,再給他開安眠的藥物——使用對癥的藥物,,那時候就算醫(yī)生盡了最大的責任,。
但是我想,一個人睡不著是因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還是他在想什么,?他睡不著是一個短期的情況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問題不都是身體上的毛病,,只有通過更多的交談和病人對我更多的信任,,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病癥的根源。我想這是我開始想要接觸心理學的初衷——做一個關(guān)注病人心理的好醫(yī)生,。
現(xiàn)在還會有很多讀者向我咨詢心理問題,,借助于當下發(fā)達的通訊手段,比如微博,,大家尋找心理幫助的渠道更多,、更方便了。我覺得中國人對于心理問題的認知越來越開明了,,過去大眾也許會認為心理問題就是精神病,,精神有病就是瘋子,誰要說自己需要看心理醫(yī)生會被看做是一件丟臉的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很大的扭轉(zhuǎn),。越是發(fā)達的地方,人們越關(guān)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咨詢中,,尋求幫助者和提供幫助者是一種特別的關(guān)系,,我們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我們不是上下級,,不是主導者和被主導者,我們之間所建立的關(guān)系是相互平等的,,是真誠的,。這種有益的關(guān)系本身,就具有強大的療效,。而我跟所有人一樣,在需要心理援助的時候,,也會求助于他人,。
我十幾歲去西藏的時候,并不知道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離開阿里的時候,,我想:窮山惡水,永不相見,。但是,,現(xiàn)在我懂得那是最美麗的地方。因為人生最貴重的那場旅行,,往往不是收拾包裹去往一個計劃好的目的地,,而是隨著命運,開始一場不知終點的漂泊——從父母懷抱著我的那塊土地啟程,,一路走過青春之地,、夢想之地,欣賞完生命中最美麗的風景,,最后到達永恒的歸宿,。
編輯:羅韋
關(guān)鍵詞:畢淑敏 旅行 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