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國家公祭日>公祭資訊 公祭資訊
媒體梳理設立國家公祭日來龍去脈:呼聲由來已久
原標題: 媒體梳理設立國家公祭日來龍去脈:呼聲由來已久
30多萬被侵華日軍血腥屠殺的遇難同胞,、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有了屬于自己的祭日,。一個以國之名,,舉國同祭的紀念日
“看,從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國家都要為你們在內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聽,77周年的和平警鐘即將敲響,!”這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的孫女夏媛12月1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冥思廳誦讀悼念遇難親人的祭文,。
即將到來的12月13日,是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此,,30多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有了屬于自己的祭日,。一個以國之名,舉國同祭的紀念日,。
2014年,,距離南京大屠殺發(fā)生已經(jīng)77年,距離日本戰(zhàn)敗和二戰(zhàn)勝利已經(jīng)69年,,我國為何選擇在這樣的時間節(jié)點設立國家公祭日,?公祭日設立的背后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設立公祭日呼聲已久
國家公祭日設立的背后,,是一批人持續(xù)幾十年的努力,。
朱成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從在全國第一次舉行集體祭奠儀式到堅持20年不間斷,,從第一次提出國家公祭到“絞盡腦汁”通過多種渠道發(fā)出倡議,擔任紀念館館長20多年,,將“12·13”設立為國家公祭日是他最大的心愿。
“作為在二戰(zhàn)時期曾遭受了巨大傷痛的民族,,我國國家層面一直沒有一個集中祭奠死難者的日子,,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國際慣例,。推動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對30萬遇難同胞最好的祭奠,!”朱成山說。
在朱成山的“謀劃”下,,關于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由來已久,。
“南京大屠殺是一個全國人民都應銘記的日子”,在參觀完紀念館并與朱成山深入交流后,,2005年的全國兩會上,,時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龍?zhí)峤涣艘环萏岚福ㄗh把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并由國家領導人參與整個公祭活動,,同時建議升格紀念館。趙龍的這份提案被媒體廣泛報道,,一時間成為當年兩會的焦點話題,。
“我的這一想法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當時就有49名全國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合簽名,。后來,我還收到了上萬條網(wǎng)友的回復,,他們都對我的提案表示贊成,。”趙龍對此記憶猶新。
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代表再度提交了一份建議,內容同樣是建議把每年的12月13日設為國家公祭日,,在南京舉行國家層面的悼念遇難同胞活動,。當年年底,中央有關部門就他的建議辦理情況作出答復:“由江蘇省委,、省政府按程序向中央提出將每年12月13日設為國家公祭日的申請”,。
多年來,除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社會層面、媒體界關于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也是此起彼伏,。
最終,,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 國家公祭 呼聲 補課 中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