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首義槍聲 首義槍聲
吉鴻昌被槍決前曾寫詩:國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頭
趙登禹
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后任馮的隨身護兵。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后任第132師師長,。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戰(zhàn)斗中犧牲。
【英雄故事】英勇抗戰(zhàn)犧牲盧溝橋
1933年9月,,趙登禹率部進駐察哈爾省張北縣后,,“制造”了兩次轟動一時的“張北事件”,。一次是1933年10月27日,8名日本人途經(jīng)張北不按規(guī)定接受趙登禹部隊檢查護照的要求,。為了維護民族尊嚴,,趙登禹下令挑選100名身強力壯的士兵,帶著上刺刀的步槍,,一邊高喊口號,,一邊在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嚇得這幾名日本人趕緊道歉走人,。另一次是1935年5月31日,,有4個日本人偷偷潛入陣地偷繪駐防布陣圖,趙登禹果斷將他們扣押,。日本人抓住兩次“張北事件”大做文章,,南京國民政府再次妥協(xié)退讓。隨后,,趙登禹及所部隨第29軍移駐北平附近,。
1937年七七事變后,7月25日,,日軍對駐防平津的29軍大舉進攻,。趙登禹在南苑召集各部開會說:“軍人抗戰(zhàn)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在與日軍廝殺中,,趙登禹被炸彈炸斷了雙腿,壯烈犧牲,,時年39歲,。1946年,北平市政府將北溝沿更名為趙登禹路,,以示紀念,。
【史跡尋蹤】
趙登禹墓:位于盧溝橋城東關文子山。趙登禹殉國后遺體曾和二十九軍陣亡官兵就地掩埋,,抗戰(zhàn)勝利后遺骨重新安葬于盧溝橋畔,,1980年重建墓地。墓碑正面鐫刻著“抗日烈士趙登禹將軍之墓(1898-1937)”,。
董毓華
湖北蘄春人,,曾化名王春裕、王大惠等,。1925年由董必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先后擔任過北平、平津,、華北與全國學生救國聯(lián)合會主席等職,。發(fā)動和領導了一二·九運動和冀東抗日大起義,。1939年6月病逝,年僅32歲,。
【英雄故事】走在一二·九示威隊伍的最前列
1935年12月初,,日軍已侵占了豐臺和通縣,成立了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幾所大中學校學生代表秘密集會于燕京大學,,董毓華代表中國大學去燕京大學參加。會議擬定了一二·九游行示威路線和口號,,選出游行隊伍的指揮人員和交通聯(lián)絡員,。12月9日當天,董毓華便率領著同學們高舉紅旗,,沖出校門,,他始終走在最前列,揮動著臂膀,。
1938年10月底,,董毓華接受了對冀東抗聯(lián)部隊整訓的任務。11月,,他率部配合八路軍四縱出擊房山縣十八臺,。經(jīng)兩天戰(zhàn)斗,殲滅該地土匪2000余人,。1939年4月,,日軍200余人向宛平進犯,董毓華與白乙化指揮作戰(zhàn),,經(jīng)10小時交戰(zhàn),,奪得了華北人民抗日聯(lián)軍的首戰(zhàn)勝利。
由于長期地涉險奔波和浴血奮戰(zhàn),,董毓華早已因積勞成疾,。1939年6月,正在前線抱病奮戰(zhàn)的他,,回軍區(qū)衛(wèi)生部醫(yī)治,,不料發(fā)生針劑過期醫(yī)療事故,搶救無效逝世,,時年32歲,。
【史跡尋蹤】
中國大學:孫中山先生1912年倡辦,宋教仁為第一任校長,,初名為國民大學,,早期校址在前門內(nèi)西城根愿學堂。1925年9月,遷新校址西單皮褲胡同鄭王府(現(xiàn)在國家教育委員會機關辦公地址),。1949年停辦,,歷時36年,。
編輯:曾珂
關鍵詞:吉鴻昌 趙登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