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董其昌書法曾受康熙帝熱捧 學董之勢在康熙朝興盛
原標題:董其昌書法曾受康熙帝熱捧 學董之勢在康熙朝興盛
山水圖
行草書王維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詩(局部)
8月1日至10月31日,,“天機妙化——院藏董其昌書畫作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展出。展覽展出廣州藝博院所藏董其昌的經(jīng)典作品一批,,包括《剪江草堂圖》等38件作品,。
董其昌是中國藝術史上一位承上啟下、舉足輕重的人物,,追隨者不計其數(shù),。從明末到清初很長的一個時期里,書畫藝術一直籠罩在董其昌的影響之下,,甚至像傅山,、朱耷等個性強烈的書畫家,早年也曾學過董其昌書法,。董其昌書法還受到康熙皇帝的熱捧,,遂使董書和學董之勢在康熙一朝興盛不衰。而在當代,,董其昌書法也成為“新古典主義”書法的重要源泉,。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其書畫創(chuàng)作講求追摹古人,,但并非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xiàn)出文人創(chuàng)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他開創(chuàng)了松江畫派,加之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名重當時,,并成為明末清初藝壇的主流。
本次展出的重頭作品《剪江草堂圖》為董其昌晚年所作,,也是他傳世佳作,。據(jù)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介紹,整個畫面天機溢發(fā),,筆致清秀中和,,渾化處神理清明,明晰可辨處是一片意,、氣的融合與綿密,。全圖無一敗筆、怯筆,、渾濁之筆,,真正使筆墨成為情意之跡、力量之積,,進人是人為,、非人為的自然境界。
這幅畫充分顯示出董其昌獨具個性的藝術魅力,。圖中高山峭峰,,樹木蔥蘢,山石圓渾秀潤,,均呈椎形狀,。遠岫坡石上雜樹成行,層林疊翠,;近處兩棵參天古樹,,枝長葉茂,其后群樹成蔭,,勁枝繁葉,,一派林木垂陰之趣。林樹叢中隱現(xiàn)幾間草舍,,傍畔著一片溪水,,平靜無漣,,難尋人跡,,當是盡幽盡靜的世外桃源之地,點出了文人隱逸的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董其昌的畫論集前人之大成,自出機杼,,并總結山水畫史,,對唐,、五代、宋,、元諸家均有評述,,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意在區(qū)分不同的畫風,,強調(diào)畫家的道德修養(yǎng)及思想境界,進而標榜士氣,,提高文人畫的地位,,對中國畫的發(fā)展具有特別意義。
而有專家指出,,這同時也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南北宗論”一出,,向下影響到繪畫主流的發(fā)展,,向上影響到對畫史的把握,在當時反映了一般士人的審美意識,,爾后又左右了一般士人的審美心理,,直到今日,都無法擺脫它的影響,。
編輯:付裕
關鍵詞:書法 董其昌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