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申遺是經(jīng)濟” 大運河絲綢之路申遺結果急待揭曉
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說起“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們都是人類社會遺留至今的文化遺產(chǎn),它們的偉大遺存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是各民族開拓進取、兼容并蓄的輝煌印記,。但是,,原本計劃于北京時間昨晚公布的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項目申遺結果再度延后,由于進度一再拖延,,世界遺產(chǎn)大會尚未開始審議中國的項目,。也因此,昨天的整個過程,,可以歸結為一個字:那就是,,等。
從北京時間前天晚上8點開始,,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40個備選項目就進入了最為緊張也是最為關鍵的議程,,由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投票,產(chǎn)生新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我國今年有兩個項目申報,一個是大運河,,一個是絲綢之路,。
按照規(guī)定,每年每個國家只有一個文化遺產(chǎn)的申報名額,,也因此我國今年的名額,,給了大運河。而絲綢之路則是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申報,,用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名額。項目全稱叫做“絲綢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全長5000公里,,也就是說把古代全長8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給斷開了,截到中亞的七河地區(qū),,涉及到三個國家一共33個申遺點,,其中我國是4個省共22個申遺點。這是我國的首個跨國申報項目,。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chǎn)45處,,僅次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二,。據(jù)說,,在接下來幾年的預備名單上,已經(jīng)排了30幾個申遺項目了,。那為什么各地如此熱衷于“申遺”,?戴上“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帽子,,對人們意味著什么?
可能是電視劇看多了,,踏上絲綢之路的每處遺址,,總難免有種隨時會“穿越”到古代的幻覺。站在西北荒無人煙的大漠中,,也很容易想象,眼前駱駝成群,、商人們一顛一顛地運送著對本國百姓完全陌生的“新鮮玩意兒”,,比如絲綢、茶葉,,或者香料,。但記者一直困惑的是今天的人們?yōu)槭裁催€在如此的熱衷“申遺”。申遺,,到底改變了什么,?這種思考,是從和甘肅省瓜州縣文物局副局長薛金的對話開始的,。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大運河申遺 申遺 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絲綢之路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