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全國政協(xié)常委馮驥才從大錘下?lián)尰?600件文物 拯救天津老街
“壞牙可以修補,不要換一口假牙”
估衣街曾有不拆的希望
1999年12月26日,,謙祥益的經(jīng)理趙為國再次接到拆遷通知,。通知上說明,,一旦過了拆遷時日將停水停電,拒拆者依法處置等等,,威脅再度壓來。
同日,市長李盛霖到估衣街,,并入老店謙祥益視察。此后12月29日,,副市長王德惠與規(guī)劃局長也視察估衣街,。王德惠副市長一直支持并尊重我有關(guān)城市文化保護的意見。故我感到,,希望之光熠熠又現(xiàn),。
此后,民間流傳說法很多,,有說照拆不誤,;有說領(lǐng)導講了,馮驥才再說保護,,就叫他出錢,;有說謙祥益、瑞蚨祥等幾處不拆,,其余全拆,;有說規(guī)劃變了,估衣街不動了,。至此之日,,估衣街存亡之消息,一日忽好忽壞,,有如八月天氣,,時陰時晴。
此時已近年尾,,拆遷的工人多回家過年,,拆遷暫時中止。按計劃,,公建房(即街兩旁的店鋪建筑)應于2000年2月20日動遷,。我感到必須抓緊春節(jié)這短短一段時間,,再做出最后的努力。
2月7日(正月初三),,我與估衣街所在地區(qū)——紅橋區(qū)當時的區(qū)委書記曹秀榮見面,。曹書記說:“現(xiàn)在建委的計劃有變化,聽說謙祥益不拆了,。估衣街上的其他建筑按照原來的風格,,落地重建。我們也不希望拆,,但我們必須聽建委的,。”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來自估衣街主管部門的官方消息。我說:“謙祥益不拆太好了,,當然也是應該的,,但其他有些建筑也要保持歷史原狀,不要落地重建,。壞牙可以修補,,不要換一口假牙。”
隨后,,2月10日(正月初六)、2月19日(正月十五)由我主編的估衣街一套五枚的明信片在估衣街簽售,,意在喚起百姓對估衣街的感情,,事實證明百姓非常踴躍。記得正月十五簽售時,,第一位排隊者凌晨5時到達,。兩次一共準備的2000套明信片全部售完。我簽名時,,頭腦熱烘烘,,激情澎湃,簽后卻一陣冰涼,,內(nèi)心寥落虛空,,無所依傍。
“趁著馮驥才不在趕緊拆”:
周恩來活動舊址也沒保住
此后近一個月,,估衣街沒有很大動靜,。
我在當年(2000年)全國兩會的“文藝界政協(xié)委員與李嵐清同志座談”中,作了題為“拯救城市文化刻不容緩”的發(fā)言,。由兩會返津不久,,3月16日市文化局通知,副市長王德惠主持關(guān)于估衣街地區(qū)改造方案的專家論證會,。當我聽到此方案的名稱為“估衣街地區(qū)保護性改造方案”便放心一半,。“保護性改造”與“建設(shè)性破壞”正是針鋒相對的兩種說法,。
會上提出,準備把估衣街上幾個重要建筑(大概是六所建筑),,保留下來不動,。當時有政府官員在會上說,開發(fā)商這次表現(xiàn)很好,,為了要保護估衣街,,開發(fā)商少賺6000萬。然而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說如果你想要把天安門拆了,,但天安門不讓你拆的話,難道能說少賺了100個億嗎,?文物根本就不能拆,,也不應該拆。當然我支持政府保護性開發(fā)的觀點,,我說“保護性開發(fā)”這個詞是個新詞,,保護放在第一位,所有的開發(fā)都得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如果沒有保護就開發(fā),,這樣對待一條古街是不行的。
當時我以為估衣街好像要保下來了,,街道寬窄不變,,六座重要建筑也不變。隨后,,我便放心地去法國講學了,。然而到了巴黎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屋里傳真機傳過來一個東西,,告訴我說天津有人說了,,要趁著馮驥才不在趕緊拆,我當時還不信會把那六個建筑都拆了,,但等我回來以后,,實際上五個建筑都已經(jīng)拆了,只留了一個估衣街的牌匾,,整條街一片狼藉,,就像打完仗一樣。
我最傷心的是把估衣街上天津總商會遺址也給拆了,。那是座很漂亮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它是中國當世僅存的原汁原味的五四運動遺址,應該是國家級文物,。我站在廢墟上,,真哭啊,。我的助手跟了我那么多年,從沒見我這么哭過,。真是太可惜了,!這兒也是周恩來當年活動的地方。五四運動時的學生領(lǐng)袖馬駿,,就是在這兒以頭撞柱,,欲以肝腦涂地的方式,喚起眾商的覺悟,,讓他們罷市支持學生,。最后,我們只搶救下來兩根馬駿當年撞的柱子,,從工人手里,,100塊錢一根買下的。
建成中國第一個捐贈博物館:
3600多件東西全是老百姓捐的
我不承認搶救老街以失敗告終,,于是我又找到了一位負責城建的領(lǐng)導,。
我告訴他天津人用了600年,在老城里凝聚和營造出的一種獨特文化,,不能叫它散了?,F(xiàn)在,公家,、私家,、古董販子都在趁亂下手,快把老城這點文化分完了,。應該建一座博物館,把這些東西搬進去,!只要他給我一塊地方,,文物我來想辦法。最后政府將老城東門里大街的徐家大院作為博物館所在地,。
我要做中國第一個捐贈博物館,。我自己先花了幾萬塊,從文物販子手里買回一些東西,,像木雕,、石雕,捐贈給博物館,。然后又給博物館寫了牌子“天津老城博物館”,,掛牌的時候,號召老百姓捐東西,。
老百姓搬走了,,但捐的是老城的紀念物,,這樣誰把東西擱在博物館里,誰就會把感情留在這個地方,,這樣就加深了土地和人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多長時間,博物館就全放滿了,,那些東西全是老百姓捐的,,再沒有一件東西是買的。
現(xiàn)在老城博物館內(nèi)展出的各種老城文物有3600余件,,其中有清代天津漕運碼頭稱糧食用的“官砝”,、紅木“燈盒子”、江蘇會館界碑,、民國時期的“冰箱”,,還有記錄天津民俗的線裝書、老唱片,、木壺套,、木幌子,以及珍藏百年的老銅床,、座鐘,、手搖唱片機、收音機等,。
編輯:羅韋
關(guān)鍵詞:馮驥才 政協(xié) 委員 天津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