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臺灣娘子”張平宜涼山10年助學路
“最開始,,我將自己的動機解釋為一種最樸素的母性,;但現(xiàn)在的長期愿望是,,讓麻風村的孩子能更尊嚴地生活,更正常地融入社會,。”
——張平宜
■ 人物名片
張平宜,,臺灣云林縣人,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曾擔任《時報周刊》,、《中國時報》資深記者。2000年,,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興建大陸第一所麻風病人子女小學——大營盤小學,,以打造麻風村的希望工程為首要目標。13年來,她用母愛給予麻風病人子女尊嚴和希望,,借助教育的力量讓孩子們得以走出大山,。
“觸是一種溫暖”
短發(fā)齊肩、眼神清澈,、言語風趣,,熱情又固執(zhí)的金牛座女人張平宜,日前在北京一家書店舉行了新書《觸:臺灣娘子上涼山》簡體版的首發(fā)式,,簡短的幻燈片回放了她在四川大涼山助教的十余年歷程,,“擁抱這群來自麻風村的小孩,并非我特別勇敢,,而是相信有愛,。”
從賣蠟燭募款起步,到協(xié)助建成大營盤學校并逐年完善,,張平宜用輕松的筆調記錄了她在麻風村那一段段不為人知的過往:一度被懷疑是臺灣特務,,因文化差異與大營盤村彝族老人發(fā)生沖突……尤其施以重墨的,是她與孩子們一同與社會歧視抗爭時,,留下的歡笑與淚水,。
書名用了繁體字的“觸”,張平宜解釋說,,繁體版右側是“蜀”,,左邊是“角”,她去的剛好是四川的一個角落,,“觸是一種溫暖,,是生活在陽光下的我們,與另一個不知道的世界的接觸,。”麻風病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成為人類可控,、可治的疾病,然而言及當下,,張平宜坦言,早期麻風病人以及后代回到社會仍需要時間,,她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尤其是下一代接受教育,有尊嚴地走向社會,。最讓張平宜感到高興的,,是讓大營盤小學發(fā)展成為一所從學前班到初中的完全學校,“臨近5個麻風村的患者子女都會到大營盤小學上學,,學生中甚至還有10%的非麻風村的孩子,。”
一路走到今天的艱辛,被張平宜評價為“痛并快樂著”,她慶幸自己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讓大營盤村的孩子們走出閉塞的環(huán)境,、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走進麻風村是一種挑戰(zhàn),,不僅要付諸行動,,更多的是一種承諾,如果當初意志力不夠堅定,,很容易就會向現(xiàn)實妥協(xié),,也就談不上今天所取得的成績。”
“以前精力主要放在培植大營盤,,現(xiàn)在有些改變,。我還是會去看學生、給他們發(fā)獎學金,,但不像以前還要管水,、管飯、管所有的事情,。”張平宜說,,今后她有可能走上一條經驗分享的道路,未來的工作重心將轉向云南,、貴州等地,,和當?shù)亟M織合作,讓仍身處山區(qū)麻風村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臺灣娘子可以下涼山了,。”
記者獲悉,為了實現(xiàn)這一愿景,,張平宜現(xiàn)正與大陸一家大型基金會商談,,準備設立一個專項基金?!队|:臺灣娘子上涼山》的稿酬會全部捐給該基金,,繼續(xù)用于麻風村孩子的教育。
“像瘋子一樣在前方作戰(zhàn)”
“如果不是一次冥冥中注定的采訪,,我絕不會想到自己的未來會和麻風村結結實實地捆綁在一起,。”張平宜快人快語,雖然說起話來還是臺灣口音,,但很多詞匯已換成了大陸用語,,她作為記者的最后一次采訪任務,是跟隨國際救援組織考察云南及四川一帶的麻風村,。
2000年,,張平宜進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6天跑了12個麻風村,見到很多麻風病人的孩子,,他們沒有像樣的衣服,,空洞的眼神深深刺痛著張平宜的心,“那些孩子當時只有集體戶口,,沒有真正身份,。雖然沒有染上疾病,卻因為歧視,,無法上學,。他們被父母的麻風病烙印,根本看不到未來,。”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決定為這些孩子們做些事情。盡管報道任務已經完成,,她再次義無反顧地返回大營盤,,來到孩子們身邊,“我要讓他們將來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去爭取幸福的權利,。”
張平宜告訴記者,讓這些孩子回到社會,,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教育是麻風村通向社會的希望之路。她第一次到麻風村時沒有看到學校,,后來聽說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有一所大營盤小學,,就在越西縣,專為麻風村子女開設,。趕到學校后,,眼前所見是兩間蓋在水塘邊的教室,10平方米的屋子里擺著10多張破舊的課桌,,全校70多個學生,,只有一個老師。
“學校的招牌被偷了,,沒一個孩子會講普通話,,也出不了麻風村。”張平宜當即決定,,籌錢,盡快建一所新的學校,。朋友送的漂亮蠟燭,,被她用來籌集第一筆善款,。圣誕前夜,她站在臺北一個教堂外苦熬一晚,,沒有開張,;第二天再出發(fā),一晚只賣出一份蠟燭,。張平宜的執(zhí)著感動了朋友,、同事,在他們的幫助下,,幾位臺灣明星助陣義賣,,一晚便募得60萬元新臺幣,還有朋友送來庫存商品,,“電蚊拍,、洗發(fā)水……他們捐什么,我就賣什么,。”提起當年事,,張平宜笑言。
兩年后,,張平宜用募得的30萬元人民幣修建起大營盤小學新的教室,、新的生活用房。次年,,她辭去新聞記者的工作,,在臺灣成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xié)會,負責大營盤小學每年20萬元人民幣的運營費用及其它擴建費用,。新學校開辦了免費營養(yǎng)午餐,,第一次看到小小的孩子一頓吃掉4大碗白米飯,這位臺灣媽媽不禁潸然淚下,。她還請來臺灣醫(yī)生,,為那些骨瘦如柴、肚大如鼓的患病村童義診,。
“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好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感受生活的樂趣。”這是張平宜一以貫之的辦學主張,,如今,,大營盤已成為正式的行政村,學校的幾屆畢業(yè)生也走上了各自的人生軌道,。
“像瘋子一樣在前方作戰(zhàn)”,,張平宜這樣形容自己在大營盤的經歷,10多年來,,她一次次向地方政府要水,、要電,、要地、要老師,,每一次都讓她覺得筋疲力盡,。她說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為了孩子,,再苦,、再累、再難,,都值得,。
編輯:羅韋
關鍵詞:張平宜 麻風 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