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非法集資”去魅僅僅是開始
為“民間非法集資”去魅,,并不意味著民間借貸行為具有天然合法性,,政府可以撒手不管。過去溫州“抬會”形式的民間借貸造成的社會悲劇,,仍然需要防范,。
全國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規(guī)《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將于3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剛剛公布的實施細則,目前正在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意見擬定,,“單筆借款金額300萬以上”“借款余額1000萬以上”“涉及的出借人30人以上”等情形,借款人需向管理部門報備,。這實際上是對“民間非法集資”作了部分正名,。
從一定意義上說,溫州為“民間非法集資”去魅,,是急于修復屢遭破壞的金融環(huán)境的需要,。但是,這一點也不會削弱新政的標志性意義,。承認民間融資應有的合法性,,是對經濟發(fā)展歷史的又一次認可。從歷史上看,,溫州乃至全國民營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很大程度是民間借貸繁榮推動的結果。時至今日,,超過半數的中小企業(yè)的資金支持,,依然來自民間資本。民間資本流通的順暢度,,決定著民營經濟的繁榮度,。
誠然,民間資金的極端趨利性和容易產生的羊群效應,,也會帶來不小的金融風險,。但是,,民間借貸行為因為受到熟人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軟束縛,,不必然導致系統(tǒng)性風險,。相反,為了防范可能出現的區(qū)域性金融風險而對民間資本采取“堵”的策略,,因為過多關閉了民間資本的投融資渠道,,反而會催生更不理智的投資行為,造成更大面積的風險,。此前全國為之側目的“溫州炒房團”現象,、全民高利貸現象,已給出了足夠多的教訓,。用行政式手段壓抑市場真實需求,,是拿局部性風險、臨時性風險與全局性風險,、長期性風險作不恰當交換,。溫州金融新政,是該早些到來的糾偏,。
從更宏觀層面看,,為“民間非法集資”去魅,也是對當下金融壟斷格局的必要解構,。在金融體系還沒有實現市場化的情況下,,讓銀行做資金的全權分配者,并不能降低資金錯配程度,,反而會累積資金錯配度并催生出銀行表外業(yè)務的繁榮,。去年以來的階段性“錢荒”,以及最新數據中銀行放貸規(guī)模猛增而存款減少的背離,,刨除外部因素,,折射出來的都是資金錯配程度較大和使用效率低下。從監(jiān)管的角度講,,這是更直接和危險的金融炸彈,。市場能決定的交給市場,才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并觸動金融壟斷的神經,。
當然,為“民間非法集資”去魅,,并不意味著民間借貸行為具有天然合法性,,政府可以撒手不管。過去溫州“抬會”形式的民間借貸造成的社會悲劇,,仍然需要防范,。此次公布的《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防范潛在風險的主旨明確,即是為必要監(jiān)管預留了通道,。
更清醒地看,,即使“民間非法集資”得以去魅,在法理層面和政府監(jiān)管慣性等方面,,仍然荊棘密布,,并可能影響其效應的發(fā)揮。比如,,新的民間融資管理條例是否與上位法有沖突之處,?條例是否會因經濟形勢變化被行政意志隨意解讀?如何處置條例生效之前的所謂非法集資行為,?
圍繞民間借貸合法化,,仍有許多待解難題。僅在溫州設一個試驗特區(qū),,不可能給出所有答案,。就此而言,,溫州為“民間非法集資”去魅,,僅僅是起點,還遠不是最終答案,。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民間 金融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