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潘家園:“鬼市”淘寶里的悲喜劇
提起北京潘家園,如今全世界只要對中國古代藝術(shù)品稍有興趣的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天價文物的誘惑下,,在這里總上演著一幕一幕的悲喜劇, 有人在這里低價淘到了一件真品,天降橫財,;但更多的人,,在這里前赴后繼,尋尋覓覓,,最終傾家蕩產(chǎn),。
北京潘家園
潘家園舊貨市場位于東三環(huán)潘家園橋西側(cè),1995年之前,,這里已經(jīng)形成了人稱“鬼市”的非法文物交易市場,。1995年,借助拍賣公司將文物公開上市的東風,,有關(guān)部門解放思想,,在潘家園街道南邊的空地上用帆布搭建了臨時帳篷,然后讓街面上的“孤魂野鬼”們退街進場,,半收半掩,、半合法半非法地將一些文物摻雜在古玩舊貨中公開買賣。再往后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系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新《文物法》的頒布,,市場不斷擴大,條件越來越好,,進場人數(shù)與資金每年也逐年遞增,。
今天的潘家園,已順理成章地坐上了中國內(nèi)地古玩集散地的頭把交椅,。每到開放日,,來自世界各地的“淘客”們晃動著不同膚色的手,在地攤上挑來揀去,、討價還價,,寒來暑往、樂此不疲,。
潘家園舊貨市場經(jīng)營的商品主要有五大類:字畫,、陶瓷、青銅器,、金銀珠寶器,、竹木牙骨器等。這些真真假假的古玩商品,,流通渠道主要是由兩類人的經(jīng)營活動構(gòu)成,。一類相當于批發(fā)商,,道上人稱“大爺”,,這些人是中國古玩市場的源頭和始作俑者。他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不會在市場上公開露面,基本上是一些見不得陽光的盜墓賊或文物制假者,。這部分人行蹤詭秘,,風險性大,但在藝術(shù)品市場流通鏈上,,與那些直接進市場經(jīng)營買賣的下線比,,他們的經(jīng)濟收入?yún)s顯得偏低。
第二類人綽號“二爺”,,風險最小,、掙錢最多,他們是古玩市場的直接銷售者,。這部分人群多是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和小城鎮(zhèn)里的無業(yè)人員,。記者留意觀察,在北京的古玩市場,,攤主們以河南,、安徽、江西和福建四省的農(nóng)民居多,。市場流通的對象在品種上各有側(cè)重:河南人主要經(jīng)營青銅器,、玉器以及鈞窯、汝窯,、磁州窯等北方的瓷器,;安徽、江西人主要經(jīng)營元明清三代的青花,、釉里紅瓷器,;福建人除開賣當?shù)赝粮G仿燒的景德鎮(zhèn)各代青花瓷之外,多經(jīng)營建窯黑瓷與土龍泉瓷器,。文物商販中也有其它省份的人,,如:賣新疆玉和俄羅斯玉的新疆人、賣老玉的東北人,、賣唐卡和銀器的西藏人,、賣彩陶的甘肅回民、賣唐三彩的陜西人,、賣紅山玉的內(nèi)蒙古人,,還有啥都賣的山西人,等等,。
在“二爺”中,,北京本地人主要開古玩店,有少量過去的老玩家也會將一些自家淘汰的東西臨時租一個攤位賣賣,。別看這里大多數(shù)攤主土里土氣,、連報紙都讀不轉(zhuǎn),,見到你又是點頭哈腰又是哥呀姐呀爺呀的亂叫喚,可一個個腰纏萬貫,,眼珠子賊精,,只要你一張嘴,就能把你看得透心兒穿,。掏出你的錢包不說,,待你剛一轉(zhuǎn)身離去,他就會跟隔壁左右的攤主們擠眉弄眼,,并由此及彼大講“燒包”的故事,。所謂“燒包”,顧名思義就是燒錢的主子,,是文物販子們對那些眼睛拙,、信心足的淘寶者的“尊稱”,北京本地人則多稱此類為“棒槌”,。
圈內(nèi)人把潘家園的淘寶隊伍戲分為“兩方面軍”——中國軍團和“洋軍團”,。
在來自國外的淘客中,購買力最強的要數(shù)韓國人與日本人,,畢竟離咱們近些,,根靠著根兒,對中國的東西知根知底,。這些“黃皮老外”只要近攤兒,,攤主們便把一旁藏著掖著的盒子挪出來,神秘兮兮地朝四周打量一番,,然后再打開盒子,,低聲說:“新近到的貨,老東西,,昨天別人出到幾千塊錢沒賣,,特地留給你的!”為什么要故作神秘呢,?第一,,依照國家《文物法》規(guī)定,一切出土文物都歸國家所有,。第二,,大多數(shù)文物是不能賣給外國人的。這第三嘛就是生意人慣用的伎倆了,,就算盒子里裝的是一件低仿品,,他們也要如此這般地故弄玄虛一番,讓你覺得他就是一個盜墓賊或者是個銷贓的,,東西不能公開示人,。
也許有人會問:明知道盜墓銷贓都是犯法的,,還有人去冒充呵?有哇,,怎么沒有?潘家園遍地都是,!這些人就是被舉報了也不過是去派出所轉(zhuǎn)一趟而已,,因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盜墓賊,他們的東西絕大多數(shù)都是仿制品,。當然,,若是換了別的交易場所,照理說販賣假冒偽劣產(chǎn)品也違法,,可就搞不懂,,在潘家園,不說是光明正大卻也是心照不宣,,賣假的理直氣壯,,就是買主打上門來也臉不紅、心不跳,,一種人是咬緊牙關(guān)不認錯:“什么假的,?誰能證明它是假的?出示鑒定證明呵,!”這古玩鑒定吧也就真怪,,諸多鑒定公司都只給出具“真貨”的鑒定書,沒人給出具“假貨”的文字依據(jù),;還有另一類讀了幾句書,,稍微有涵養(yǎng)一些的賣主,你一旦買了假貨找回來,,他們會笑嘻嘻地陪你調(diào)侃:“真要是到代的文物,,您幾百上千塊錢就能買到?那不太虧了兄弟我嗎,?”買家“吃藥”了也自認倒霉,,一句自嘲:“又交了一回學費!”轉(zhuǎn)身又上別的攤兒上“補倉”去了,。
編輯:張英俊
關(guān)鍵詞:家園 東西 市場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