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蔡元培居無定所
蔡元培先后擔任教育總長,、北大校長等職務(wù),他經(jīng)常捐資捐物,,接濟生活困難的學生和親友,以致名下沒有房產(chǎn),,幾無置業(yè),,居住的房屋始終是租借的,,全家總是隨蔡元培任職地的變動而不斷搬遷。
1928年后,,蔡元培舉家定居上海,,10年間,住所搬過5次,。1935年9月,,蔡元培虛齡70歲前夕,他的朋友,、同事,、學生,諸如蔣夢麟,、胡適,、王星拱、丁燮林,、趙畸,、羅家倫等聯(lián)名寫信給他:“我們知道先生為國家、為學術(shù)勞瘁了一生,,至今還沒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書籍,,也還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各地,。因此我們商定這回獻給先生的壽禮,是先生此時最缺少的一所住宅,,藏書的房屋……我們希望先生把這所大家獻奉的房屋,,用作頤養(yǎng)、著作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作社會的一座公共紀念物……”倡議發(fā)出后,,各界名流紛紛響應(yīng)。由于日寇侵華日益加劇,,這一飽含舊雨新知真摯情誼的“送房建屋”之愿,,后來中途夭折。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溘然長逝,,臨終前猶欠下醫(yī)院千余元的醫(yī)藥費,蔡夫人周峻只能典衣質(zhì)物結(jié)付欠費,。1942年,,蔡夫人懷揣蔡元培的《自寫年譜》等珍貴手稿,,攜子女從香港回到上海,棲身于華山路的寓所內(nèi),。
新中國成立后,,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作出批示,對蔡元培的家屬“免收房租”,。然而,,1975年蔡夫人去世后,,居住在這里的蔡氏子女表示,,他們要以父親為榜樣、為標桿,,不給國家添負擔,,不為政府添麻煩,主動向相關(guān)部門提出要交納房租,。(周惠斌)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