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如何看待“數字疲勞”
“五一”假期期間,,不少網友感慨,,自己每天玩手機的頻率直線上升,感覺自己“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手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5年初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顯示,,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已達99.7%,。有人認為,,海量的信息有助于幫助自己及時了解各種新聞;也有人表示,,頻繁地接收各類信息使自己每天都陷入“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tài),,無法有長時間的深度思考。本期“觀潮”就如何看待“數字疲勞”聽聽大家的想法,。(本期主持 張家銘)
避免淪為技術的“數字難民”
數字疲勞,,是指個體長期處于“在線”狀態(tài)中,信息過載和在線壓力的持續(xù)消耗所引發(fā)的身心疲憊狀態(tài),。當前,,社交媒體普遍追求“無限滾動”的設計和算法投喂,大大加劇了用戶信息焦慮,,導致公眾長期注意力渙散與深度思考能力退化,。緩解數字疲勞,還需要積極建立數字邊界,,通過物理隔離,、信息減負、行為重塑等方法,,重構“人—技術”的關系,,實現“主動離線”,例如每周設定1天“無設備日”,,打破“屏幕依賴慣性”,;社交媒體戒斷,批量處理消息(如每小時集中查看1次微信),;關閉非必要App通知,,從“每天減少10分鐘刷屏”開始,逐步延長離線時間……
建立健康的數字邊界讓個體在享受數字紅利的同時,,避免淪為技術的“數字難民”,,讓技術成為“增強人類能力”的工具,而非“消耗人類生命”的黑洞。(本報記者 方 慧)
主動隔絕不可取
數字洪流裹挾著人類進入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現代公民的核心競爭力,。知道的信息越多,也就越容易作出對自身有利的決策,。當人們習慣用“取消關注”代替理性對話,,用“自我隔絕”取代信息搜索,看似主動地建立信息邊界,,實則是讓自己逐漸走向信息孤島,。
真正的信息掌控者不是躲在數字高墻后的隔絕者,而是能夠在紛繁信息中不斷篩選,、匯總,、整理信息并保持清醒判斷的思考者。當我們學會用科學方法篩選信息而非簡單隔絕,,用批判思維消化觀點而非被動接受,,用理性對話替代情緒對抗,方能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不受冗余信息的干擾,,在信息浪潮中依然能夠駕舟穩(wěn)行。(媒體人 陳夢菡)
在數字浪潮中把握人的主體性
當下,,手機成為連接世界的“隨身智庫”,,面對信息洪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屏蔽”浪潮,,而在于平衡個人與互聯網的交互關系,,關鍵在于堅持把握人的主體性。
首先,,要回歸現實的人本身,,錨定自我存在的真實坐標。區(qū)分獲取海量信息的偽需求和現實需要的真需求,,回歸現實的生活,,讓技術服務于人的發(fā)展。其次,,要堅守“為我所用”的理性意識,,拒絕被信息浪潮所裹挾。在獲取海量信息時,,辨別信息對于自身的需求,。最后,還要警惕數字剝削,,守護個人的數據主權和認知主權,。平臺經濟的“注意力收割”和“數據殖民”本質上都是對用戶的剝削,,提供看似免費的服務實則將人異化為“數字勞工”。
技術史證明,,認知革命必經“陣痛期”,。當我們學會將“數字器官”從“外置附件”轉化為“可控義肢”,才能在信息海洋中堅守自我的主體性,。(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詹 妮)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