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5年第二期
筆底春風殊未老——北京畫院老畫家作品展
又展秋華照人間(油畫)120×200cm 2024年/張文新
由北京畫院主辦,、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的“筆底春風殊未老—北京畫院老畫家作品展”于2025年1月17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展覽展出了北京畫院37位退休老畫家的72件(套)藝術精品,,絕大部分為近年新作,,展現(xiàn)了老藝術家們精湛的繪畫技藝與藝無止境的創(chuàng)作精神,同時也彰顯了北京畫院的創(chuàng)作實力與藝術風貌,。
一夜小雪迎客來(國畫)245×125cm 2022年/王明明
展覽主題源于詩句“筆底春風殊未老”,,出自元代文人黃溍所作題畫詩《瑤池春宴圖》?!肮P底春風殊未老”一句中詩人夸贊畫家所繪之景如被春風浸潤般生機盎然,,充滿了詩人對藝術的熱愛。展覽以此為名,,贊美老藝術家們作品萬物栩栩如生,、鮮活靈動,他們以創(chuàng)作凝結時光,,以筆留春駐,。
頹垣往事(油畫)120×120cm 2019年/艾 軒
本次展覽作品題材形式多樣,涵蓋中國畫,、油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中國畫中包含花鳥畫,、人物畫,、山水畫三大類別。既有大氣磅礴,、瀟灑自如的大幅作品,,也有細膩入微、意境深遠的尺幅寸縑,。
新北京風情(油畫)160×140cm 2006年/閆振鐸
藝路風華
1957年北京畫院成立,,齊白石、葉恭綽,、陳半丁等眾多畫壇耆老名宿齊聚于此,,為這家新生的藝術機構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外,,畫院還聘請了多位畫師,、畫士,可謂少長咸集,、人才濟濟,,為新中國初期的中國畫傳承與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彼時的畫家們不受年齡的限制,即使是古稀,、耄耋之年,,依然為探索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之路而筆耕不輟。
黑 松(油畫)40×40cm 2023年/馬 琳
改革開放后,,畫院藝術家們踏上了積極奮進的創(chuàng)作征程,。他們以畫院為堅實后盾,全身心投入各類美術項目,。那時,,由北京畫院主辦或參與的大型美術展覽在國內外頻繁亮相,足跡遍布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和東歐各國。畫家們憑借佳作在國內外展覽上屢獲殊榮,,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創(chuàng)作成果的高度認可,,更是北京畫院整體創(chuàng)作實力的有力證明。
靜 潭(國畫)69.5×204cm 2022年/張仁芝
進入新世紀,,北京畫院通過策劃各類藝術活動,、舉辦專題展覽,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展示平臺,,藝術家們積極響應,。同時,畫院注重畫家內部交流,,開展作品觀摩活動,,圍繞藝術風格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脈傳承,、現(xiàn)代繪畫技法等諸多話題組織學術研討,,加強畫家間相互學習。這種種舉措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每一位藝術家的心田,,催生出空前活躍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學術探討新氣象。不僅如此,,北京畫院還注重拓寬藝術家的國際視野,,鼓勵藝術家們“走出去”。一方面,,組織畫家走出畫室,外出采風,,體驗風土人情,,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國際交流,,不少藝術家走出國門進行藝術活動,,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
藝境常新
此次參展的藝術家們在北京畫院度過了他們藝術生涯中的重要時期,,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學習經(jīng)歷,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形成了多元豐富的藝術生態(tài),。他們在畫院奮斗數(shù)十年,,為畫院的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告別了工作崗位,,但他們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情從未消減,,不斷嘗試新的題材樣式與語言風格。
聽 雪(油畫)160×80cm 2023年/王沂東
對于藝術家而言,,時間的流逝并不意味著靈感的枯竭,,反而是文化涵養(yǎng)不斷積累和深化的過程,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歲月積累也賦予他們更加廣闊的藝術視角,,人們常常會以筆墨老辣,、人書俱老來形容老藝術家們的藝術成就。北京畫院的名譽院長齊白石便是老樹著新花的代表,,他在年近花甲之年才開始長達十年的“衰年變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眾家之長,,獨創(chuàng)“紅花墨葉”的大寫意畫風,,將個人藝術風格推向新的高峰,新中國成立后,,年逾九旬的他還在嘗試新的題材,,表現(xiàn)新的時代主題,為我們留下了《和平鴿》《祖國頌》等經(jīng)典畫作,。中國著名山水畫家李可染也在年逾半百時步入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他繼承傳統(tǒng)繪畫積墨法的同時借鑒西方繪畫的光影原理,使畫面既有傳統(tǒng)中國畫的筆墨韻味,,又具有現(xiàn)代繪畫的真實感和立體感,,他創(chuàng)作的系列山水畫《萬山紅遍》不僅代表了個人藝術的高峰,也為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次展覽中,,我們看到耄耋之年的張仁芝筆下的巫峽和靜潭,線條空靈灑脫,,墨色厚重深沉,,兩者相輔相成,,達到一種恰好的平衡。我們看到卸任行政職務后的王明明集中心力于藝術創(chuàng)作,,進一步探索“園林系列”,,他摒棄寫生,通過虛化建筑,、強化意境,,將園林視為“再造山水”,其筆墨趨于虛靜,,追求“平中見奇”的審美境界,。我們看到長期以藏區(qū)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艾軒在繪畫中融入了更多象征主義元素,展現(xiàn)出他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和平鴿(國畫)240×200cm 2021年/袁 武
此次“筆底春風殊未老—北京畫院老畫家作品展”,,恰似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北京畫院的藝術家們始終堅守傳統(tǒng)文脈的傳承,,又以創(chuàng)新回應時代的召喚,用畢生實踐為中國畫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鋪就了道路,。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堅持探索的藝術精神也持續(xù)啟迪著中青年藝術家。相信在未來,,中國畫將以更加多元,、包容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續(xù)寫屬于它的輝煌篇章,。
責任編輯:楊文軍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