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核電高質(zhì)量發(fā)展足跡>一線風采
去有“?!钡牡胤?,做造福人們的事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因其名字里“三福”齊聚,,也被稱為“三福之地”。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福清核電站就建在福清市三山鎮(zhèn)。而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就坐落在福清核電。
長久以來,,人們提起核電站,想到的是另一個fu字——輻射的“輻”,。尤其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有關“核電是否安全”的質(zhì)疑一直存在。那么,,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安全性如何呢,?
核電站有三道安全屏障:燃料包殼、一回路壓力邊界,、安全殼,,在任何事故情況下,只要這三道安全屏障有一道是保持完整的,,就不會對外界釋放放射性產(chǎn)物?!叭A龍一號”在三道安全屏障的基礎上采取了“能動加非能動”技術,,能夠確保不會發(fā)生類似于福島這樣的核事故。
2024年2月,,世界核電運營者協(xié)會(WANO)綜合指數(shù)公布,,這是世界公認的用于評估核電機組生產(chǎn)綜合性能的指標。其中,,“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獲得了滿分的評價,,標志著“華龍一號”生產(chǎn)運營績效在全球范圍表現(xiàn)卓越,充分驗證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先進性,。
核電是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之一,?!叭A龍一號”總設計師,、首席專家邢繼介紹,每臺“華龍一號”機組每年清潔發(fā)電近100億千瓦時,,可滿足100萬人一年的生活生產(chǎn)用電,,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萬棵,。在“雙碳”背景下,核電對我國在2060年實現(xiàn)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核電造福人類”早已是業(yè)界共識,。
福清核電站外景
核電站的安全高效運行,離不開一群兢兢業(yè)業(yè)的核電人,,在這樣一個“有?!钡牡胤剑鞘裁礃拥娜嗽趶氖轮霸旄,!钡氖虑槟??
一、年輕人挑大梁
楊全超是福清核電楊全超技能工作室的主任,,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主要工作是負責核反應堆一回路主泵等核心設備的維修。主泵被稱為反應堆的心臟,,用來將熱水泵入蒸發(fā)器轉(zhuǎn)換熱能,,是核電運轉(zhuǎn)控制水循環(huán)的關鍵。機械維修人員在核電站的工作和醫(yī)生的工作類似,,醫(yī)生負責人產(chǎn)生問題的器官等治療,,維修人員則負責核電站各設備的維修。把核電機組比喻成人的話,,楊全超團隊就是心外科大夫,。
承擔如此重任的楊全超生于1986年,今年不過38歲,,而他獲頒“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時年僅33歲,。他曾在全國核電廠水泵檢修職業(yè)技能競賽中獲得過“全國技術能手”稱號,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中核集團技術能手,、中核集團菁英人才、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項殊榮,。
榮譽的背后是扎扎實實的工作業(yè)績,。作為福清核電泵專業(yè)核心技術帶頭人、主泵維護團隊和軸瓦修復團隊隊長,,他先后組織完成50多臺次主泵檢修,,檢修合格率達100%,。不僅如此,他帶領團隊先后多次突破外方關鍵技術,、工藝,,3項科技成果經(jīng)中核集團專家組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多次攻克上充泵,、汽輔泵等設備共模技術難題,,針對主泵等提出的優(yōu)化改進措施在中國核電推廣應用,有效提升了國內(nèi)核電廠核級泵運行可靠性,。
誠然,,沒有人天生就是專家,楊全超2010年剛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yè)來到福清核電時,,這里還是一片工地,,1、2號機組正在建設中,。中國在核電領域的發(fā)展起步相對較晚,,楊全超剛參加工作時,重要設備還需要靠外方專家來維修以及做技術支持,,中方工作人員處于學習狀態(tài),。在工作中,他們從跟隨學習,,到逐步掌握了自主維修的技術,,后來還可以針對外方專家的意見給出自己的見解。
經(jīng)過三年左右的時間,,楊全超和同事們在維修技術上完全擺脫了對外方專家的依賴,。在外方專家主導時期,大量的維修備件等設備在換下來后就會被舍棄不用,?!耙惶自O備1000多萬,拆下來就把它扔掉了,,一個廠房里面滿架子都是,大家都知道很貴,,然后又都不敢用,,我覺得非常浪費?!?/p>
當時不把換下來的設備二次利用,,是因為沒人敢負這個責。主泵在核電站的作用非常重要,,換下來的設備即使經(jīng)過翻新,,如果不經(jīng)過嚴格測試,,誰也不敢拍板再將它們投入使用。
外方專家沒敢做的事,,楊全超和同事們做了,。作為專家型工匠,他們在熟練掌握一線操作的同時,,也有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為了解決測試難題,他們自主研發(fā)了一系列大型設備的實驗平臺,,設備在翻修后不會馬上投入使用,,而是會在這些平臺上經(jīng)過嚴格測試,確保沒有任何問題后,,才會正式投入機組使用,。
“我們會做極限測試實驗,一步步去探索它的邊界到底在哪,。然后預留足夠的余量,。在這個余量以內(nèi),我判定它是可用的,?!?/p>
專家型工匠在福清核電還有很多,設備管理處副處長王五妹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中核集團技術能手,、中國核電科技帶頭人,擁有正高級職稱,。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福清核電+王五妹”,,你會看到10頁以上的搜索結(jié)果,絕大部分都是她參與的發(fā)明專利和學術論文,。談到她發(fā)表的論文和專利數(shù)量很多,,王五妹一再強調(diào)“第一作者的不多”,算下來,,她以第一作者發(fā)表過核心期刊論文4篇,、省部級論文1篇,授權(quán)發(fā)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
這些成果都是源自工作中一點一滴的積累。2009年參加工作后,,她先是像楊全超一樣干了12年維修工作,,之后在2021年被提拔為設備管理處副處長,轉(zhuǎn)到了技術管理領域,。在1,、2號機組調(diào)試期間,,她連續(xù)30天從上班干到第二天凌晨,問及為什么這么拼,,她說:“責任吧,!不想因為自己專業(yè)的問題而制約工程進度?!?/p>
同時,,王五妹還有另一個身份: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說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王五妹坦言,,確實有人覺得生育會影響女性工作,但她話鋒一轉(zhuǎn):“你可以讓它盡量不影響(工作),,在產(chǎn)假期間,,保持關注機組狀態(tài)、關注處里科里的工作,,該評的職稱都不要放棄,,我就是在休產(chǎn)假期間把副高職稱拿下來了,那時候還需要去外基地參評,?!?/p>
核電人在技藝高超的同時,還保持著謙卑的品格,。無論是楊全超,、王五妹,還是其他工作人員,,都不認為自己天資過人,,而是將自己的成績歸功于福清核電這一平臺。從2008年開工建設,,到6臺機組的相繼商運,,福清核電成為這批年輕人的又一座大學。尤其是“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歷史機遇,,讓參與其中的人都歷經(jīng)了淬煉,,他們也用自己習得的本領助力福清核電發(fā)展。
二,、學習資料等身的“黃金人”
“黃金人”,,在一般人看來是一個價值很高的“名稱”,但在熟悉核電領域的人看來,,這是一份榮譽,背后是外人難以理解的艱苦付出,。
曹宇華在入職培訓時第一次聽到“黃金人”這個名字時,,覺得這個崗位很厲害,,可以在主控室操縱反應堆。后來了解了才知道,,之所以有“黃金人”這個稱號,,是因為培養(yǎng)一名核電操縱員所花費的成本,折算成黃金重量,,大約和一名成年人體重相等,,所以核電操縱員也被稱為“黃金人”。
培養(yǎng)“黃金人”不僅成本高,,對人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也極高,。至少要用時3至4年,學習40余門專業(yè)課程,,經(jīng)歷近百場測驗與考試,,全部通過后才可以獲得操縱員的資格。而在操縱員的基礎上繼續(xù)精進,,才有可能獲得高級操縱員的資格,。“高操”(高級操縱員的簡稱)這兩個字,,在核電站幾乎等同于“大拿”,。
曹宇華后來真的成為一名“黃金人”,而且是“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首位“女黃金人”,。
成為一名“黃金人”需要付出什么樣的努力呢,?曹宇華給出了一個直觀的答案:“我們女性身高大概一米六,考一個操縱員資格,,要閱讀的文字資料摞起來大概和我身高差不多,。”
黃金人學習資料的單位是“米”,,這是個令人始料未及的答案,。曹宇華進一步解釋:“其中一米多的資料要達到閱讀級別,另外30至40厘米高的資料要熟記于心,,背得滾瓜爛熟那種程度,。”
而核電技術的發(fā)展是日新月異的,,僅在福清核電,,1至4號機組與5、6號機組的堆型就不同,,操縱員相應的學習內(nèi)容也就不盡相同,。“每考一個堆型,其實都相當于重新來一次,。參加過考試的只是說你有一定的經(jīng)驗了,,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了一些,但是需要掌握的知識還是很多,,確保每次考試都要達到熟讀甚至背誦的程度,。”
簡言之,,每考一張操縱員執(zhí)照,,都需要熟悉約1.6米高的文字資料,并熟記其中30至40厘米厚的內(nèi)容,。
而曹宇華參加了五次操縱人員資格考試,。從2008年到2019年的11年間,她先后參加了VVER,、M310和“華龍一號”三種堆型的理論知識和現(xiàn)場實踐學習,,并通過各項考核,獲得了VVER操縱員資格,,M310操縱員和高級操縱員資格,,以及“華龍一號”操縱員和高級操縱員資格。
握有五張操縱核電機組的“資格證”,,獲得三種核電堆型的操縱資格,,這意味著曹宇華基本可以應對我國絕大多數(shù)核電基地的操作需求。
因為考試經(jīng)驗豐富,,組織上想讓她轉(zhuǎn)型成為操縱員模擬機教員,,她欣然接受了這個新身份,并覺得比起自己當操縱員,,她更適合培訓操縱員:“我考了5次,,熟悉每一個階段的模擬機培訓,知道學員可能會有哪些學習難點,。我把原來自己學習時遇到的問題,,獲得的經(jīng)驗,都轉(zhuǎn)化成教學素材,,用來給學員做專項提升,。”
她認為做教員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自己和學員都會在交流碰撞中獲得新知,。事實上,常年培訓,,終身學習是每一個福清核電員工已有的習慣,。
三,、工匠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路
核電站的工作特性,,決定了大多數(shù)崗位都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要求極高,。而核電知識的艱深和核電技術的快速迭代,也就注定了人才培養(yǎng)是核電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與曹宇華一樣,胡彪也是一位“黃金人”,,在(副)值長崗位有著5年的經(jīng)驗,,目前負責福清核電1、2號機組的日常運行管理,。在值班期間,,他要全局監(jiān)控整個機組,也要對外協(xié)調(diào)各種資源,,確保機組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工作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他戲稱自己沒有特別固定的工作,,但其實每項工作都要參與,,工作時長不是996,而是7×24小時不停,,因為即便下班之后,,他也要處于隨時待命的狀態(tài)。
他帶領團隊助力實現(xiàn)福清核電1,、2機組連續(xù)安全可靠運行天數(shù)不斷創(chuàng)新高,,在中國核電排名前兩名,1號機組2023年更是榮獲中國核電“金牌機組”榮譽稱號,。
這樣一位頂尖核電人才,,最初接觸核專業(yè)時卻是不了解且抗拒的。胡彪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yè),,他坦言,,這個專業(yè)并非自己高考時的首選,本科剛?cè)雽W時“不太想學習”,,甚至還競選了班長,,試圖用繁忙的事務性工作“逃避”枯燥的學習生活。然而當學習深入,,特別是了解到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的14位都出自清華大學,,自己正在這些前輩們工作學習的地方深造,自豪感油然而生,。
清華的老師們不僅教給了他知識,,更在為人上讓他傾慕。他至今對一位老教授印象頗深:老人家當時已經(jīng)80多歲,是業(yè)內(nèi)學術泰斗,,完全可以頤養(yǎng)天年,,但他仍舊堅持給本科生上課,并且不讓人接送,,而是自己背個包,,騎自行車來上課。講課時也不肯坐著,,一個半小時的課全程站著講,,板書寫得一絲不茍,課間休息時很愿意跟同學們互動答疑,,思維非?;钴S清晰。這樣的大師還能如此平易近人,,跟他們這些小孩打成一片,,讓19歲的胡彪非常觸動。
從大二開始,,胡彪就轉(zhuǎn)變了看法,,立志將“核”作為自己未來的學習方向,終生向核,,終生學核,。如今,胡彪也把學習之風帶到了運行處室,,將人才培養(yǎng)當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繁忙工作之外,他傾注了很大一部分心力在“傳,、幫,、帶”上。他的個人頭銜除了全國技術能手,、福清核電資深技能專家,、運行值值長外,還有運行值班員技能與創(chuàng)新工作室主任,。這個工作室是胡彪和團隊新創(chuàng)的,,也是業(yè)界第一個,目的就是為值班員技能提升提供陣地和平臺,。
某種程度上講,,“黃金人”是吃青春飯的,因為這是一項對人的注意力,、精力和體力要求極高的工作,,不能分神,,更不能“摸魚”。當班期間操縱員要上廁所,,也必須跟值長或副值長申請,,由他們臨時接管操縱工作,操縱員才能離開幾分鐘,。目前福清核電有6臺機組,,客觀上需要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強且綜合能力突出的“黃金人”加入團隊中來,并不斷提升實操能力,。
胡彪組織實施“頭雁計劃”“技能尖兵”人才培養(yǎng)計劃4年,,為處室人才培養(yǎng)、技能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直接指導培養(yǎng)了1名值長、4名副值長,、3名高級操縱員,、5名操縱員和若干名現(xiàn)場班長,其指導徒弟連續(xù)兩年獲“菁英人才”和“福核新星”,,師徒兩人獲2023年度“金牌師徒”,。
不僅如此,他還將眼光放寬到中國的核電發(fā)展上,。近兩年我國核準20余臺機組,,全國各地都需要核電人才,胡彪團隊的成員,,已經(jīng)逐步輸送到其他核電基地,,助力中國核電蓬勃發(fā)展。
胡彪常說一句話,,“工匠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路”。一個人能力再強,,放到龐大的核電站里,,作用也是微小的。一個能打勝仗的團隊,,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才能共同走好工匠之路。
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核電人也在合作共贏,。“華龍一號”因其可以抵御17級臺風,、9度地震烈度的優(yōu)勢,,在安全,、技術和經(jīng)濟指標上達到或超過了國際三代核電用戶需求而受到國外矚目。今年5月,,中國出口海外的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K-2)機組達到最終驗收條件,,兩臺機組每年能為巴基斯坦提供清潔電力200億千瓦時,這不僅是中國核電技術“出?!钡睦锍瘫?,更是中國核電技術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有力證明。
“華龍一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尋找清潔能源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中國核電也在努力讓中國技術造福全人類,。
編輯:劉乙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