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熱點聚焦
誰說臺灣不是中國的,?——聽兩岸學者講“兩岸同根同源”那些事
對話現(xiàn)場
《誰說臺灣不是中國的》一書作者范文議介紹寫作這本書的初衷,。
10月18日,由全國臺聯(lián)文宣部主辦,,北京市臺聯(lián),、九州出版社、臺海出版社協(xié)辦,,臺灣作家范文議新書《誰說臺灣不是中國的》發(fā)布會在京舉行,。會上,兩岸專家學者以“兩岸一家,,同根同源”為主題,,從政治學、語言學,、古典文學,、兩岸圖書出版學交流等角度,梳理和闡釋了臺灣與大陸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聯(lián)系,,并達成共識:“臺獨”無論如何搞“去中國化”,,最后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他們不可能也無法撼動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當下急需《誰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這樣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版臺灣通史類書籍,,向臺灣青年講明兩岸密不可分的歷史文化聯(lián)結。
會上,,本報記者與臺灣問題專家,、北京聯(lián)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文字學專家,、中國民族語言文字應用研究院研究員葉昌元,作家趙國明,,知名出版人江樂興等進行了對話,。
■ “妄圖切割兩岸歷史文化關聯(lián),,是民進黨‘謀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歷史真相不會因為某些人的政治圖謀而改變”
記者: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再到賴清德,,他們四位可稱得上是島內(nèi)“臺獨”的“獨首”,。但我們注意到,這四位“獨首”搞“臺獨”都有一個共同現(xiàn)象,,也可以說是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在文化和歷史上做文章,您怎么看這個現(xiàn)象,?他們的圖謀能得逞嗎,?
朱松嶺:自李登輝上臺以來,陳水扁,、蔡英文到現(xiàn)在的賴清德,,一刻也沒有停止“臺獨”圖謀。這四位“獨首”謀“獨”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通過對這一脈絡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到“臺獨”路線圖:
島內(nèi)“臺獨”政治人物謀“獨”有規(guī)律?!邦A先亡其國 先去其史”,,這些“臺獨”政治人物都是先從篡改歷史出發(fā),進而推進“文化臺獨”“教育臺獨”“生活臺獨”,,最終妄圖讓“法理臺獨”水到渠成,。其中,“同心圓”“臺獨史觀”的持續(xù)推行和落實是最要害的問題,。
“四‘獨’首”的謀“獨”行動始終圍繞以下幾個核心要素展開:一是“政治謀獨”,。從李登輝推動的“國民認同”到陳水扁的“公投綁‘獨’”,再到蔡英文時期的“去中國化”教育政策,,賴清德的新“兩國論”,,這些“臺獨”領導人始終通過政策和法律途徑試圖推動“臺獨”。他們通過修改教科書,、推動“公投”法案等方式,,不斷弱化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將“臺獨”觀念逐步植入社會體系,。二是“文化謀獨”,。文化是“臺獨”路徑的重要一環(huán),尤其是通過“去中國化”措施,,逐步改變臺灣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企圖構建所謂的“臺灣本土文化”和“臺灣認同”來取代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無論是李登輝時期的“新臺灣人”,蔡英文推動的“臺灣主體意識”,,還是賴清德推動的“兩岸兩國互不隸屬”,,“文化臺獨”成為政治“臺獨”的基礎。三是“法理謀獨”,。四位“臺獨”領導人通過不斷挑戰(zhàn)國際社會的“一中”政策,,試圖在國際法理上為“臺獨”尋求合法性。例如,,李登輝提出“兩國論”,,陳水扁推行“入聯(lián)公投”,蔡英文則加大“親美抗中”力度,,以外部勢力支持其“臺獨”進程,,賴清德則進一步加劇與大陸的對抗。這些“臺獨”領導人“謀獨”都有規(guī)律可循,,找到其規(guī)律,,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臺獨”的具體操作路徑是確定了“歷史臺獨”的大方向后,,主攻“文化臺獨”,,推進“法理臺獨”。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根基,,而“四‘獨’首”都深知,,要想在臺灣構建獨立的“國家”認同,必須從文化層面進行“去中國化”,,這就是“文化臺獨”的本質(zhì),。而在“文化臺獨”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通過改變歷史教育的“史觀”來瓦解兩岸的共同歷史記憶,?!拔幕_獨”企圖通過修改歷史教科書、改變歷史敘事來消解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聯(lián)系,。他們通過虛構歷史,、歪曲史實,灌輸所謂的“臺灣從未屬于中國”的荒謬論調(diào),,從而在新一代臺灣青少年中播下對大陸的敵視種子,。這一手段旨在通過文化和教育徹底割斷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制造對立和分裂,。在李登輝時期,,“臺獨”開始由隱性轉向顯性,其通過“去中國化”教育,,發(fā)展“臺灣主體性”來塑造臺灣的所謂“國家認同”,。陳水扁時期,,進一步推動“公投法”以及所謂“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論述,,進一步推銷“臺獨”意識,。蔡英文及其后繼者賴清德,則通過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種途徑,以更加隱晦卻又持續(xù)的方式推動“臺獨”理念,,妄圖形成“生活臺獨”,,試圖改變臺灣社會的認知基礎。這種步步為營的“謀獨”路徑具有階段性,、連續(xù)性和隱蔽性的特點,。
但不管“臺獨”勢力如何“去中國化”,都改變不了事實,。無論“四‘獨’首”如何推動“去中國化”,,都無法改變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也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律事實,。從明清時期到近代的割臺與光復,,臺灣與祖國的歷史聯(lián)系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人為的篡改都無法抹殺歷史真相,。1945年臺灣光復之后,,臺灣重新歸入中國版圖,且國際社會通過聯(lián)合國2758號決議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去中國化”雖然在短期內(nèi)對臺灣部分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產(chǎn)生了影響,,但終究無法長久維持。歷史真相不會因為某些人的政治圖謀而改變,,臺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事實在國際上早已得到承認,,任何否認這一事實的言行都改變不了這一事實。
我們今天拿到這本書名為《誰說臺灣不是中國的》,,既說出了歷史事實,,又道出了臺灣同胞的主流民意和心聲。用“誰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這一擲地有聲的發(fā)問作書名,,不僅簡明扼要地揭示了歷史的鐵證如山,,更深刻反映了臺灣同胞心中的共同期盼與歷史認同。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質(zhì)問,,而是一種對歷史事實與時代潮流的堅定呼應,。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華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歷史真相早已鐫刻在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里,世代傳承,,無法篡改,。“誰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這一擲地有聲的發(fā)問,,不僅簡明扼要地揭示了歷史的鐵證如山,更深刻反映了臺灣同胞心中的共同期盼與歷史認同,。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質(zhì)問,,而是一種對歷史事實與時代潮流的堅定呼應。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華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歷史真相早已鐫刻在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里,,世代傳承,無法篡改,。歷史如山,,真相如炬,任何試圖改寫歷史的圖謀必將失敗,。
■ “漢字顯示了兩岸恒久不變的共同基因”
記者:兩岸書同文,,字同源,漢字作為兩岸交流的主要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要素和鮮明的標志,。從專業(yè)角度,您如何看兩岸都在使用的中國漢字的文脈,?
葉昌元:我想從兩岸甲骨文研究工作的淵源,、臺灣至今仍堅持用漢字做注音字母,以及秦朝對臺灣的稱呼等從中國語言文字學角度,,說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兩岸都在使用的漢字,是對兩岸共同文化基因的有力印證,。臺灣地區(qū)現(xiàn)在仍然用注音字母作為漢字注音,,這些注音符號都是從漢字中提取的,就是從漢字中找一些筆畫非常少的字,,或者提取它的聲母來作為一個聲母符號,,比如用尸位素餐的尸、紅日的日,,分別來表示拼音中的聲母sh,、r;或者提取它的韻母作為一個韻母符號,比如用幺雞的幺,,代表韻母ao,,這些例子都能說明,兩岸文字同源,。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甲骨文的發(fā)掘和研究,離不開董作賓這位學者,。他是河南南陽人,,甲骨學家,、歷史學家,,曾主持安陽殷墟的甲骨文發(fā)掘工作,主編了《殷墟文字甲編》《殷墟文字乙編》,,并全面論證了甲骨斷代學說,。1948年底,他隨著大批文物前往臺灣,,在臺灣繼續(xù)著書立說,,發(fā)表了有關甲骨文和歷史學的著作。
研究甲骨文的4位著名學者有“甲骨四堂”之說,,這4位就是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恰巧他們的字里面都含有堂字。郭沫若叫鼎堂,,董作賓叫彥堂,。他們的研究,無疑是有相互影響或借鑒的,。
臺灣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取決于擁有了不少甲骨文資料,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有一批功底深厚的學者從事研究,。這個功底,,就源自中華文化的基因。
此外,,對臺灣歷代有不同的稱呼,,其中在秦代,稱臺灣為瀛州,?!墩l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這本書里面也提到這一點。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他曾經(jīng)派遣徐福出東海,。于是就傳回了海上有三座仙山的說法,,它們是蓬萊、方丈,、瀛洲,。
瀛洲的嬴就是嬴政的嬴加“氵”。這當然不可能是巧合,。這個字是誰來造的,?我無法考證。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秦始皇讓人造的,,就是有人為拍他的馬屁而造的。它的意思就是指東邊那片水面姓嬴,。洲就是水中間的島嶼或陸地,。因此大陸東邊那座最大的島嶼,就是瀛州,。這個瀛字在東漢《說文解字》里有,。至于這個嬴字是怎么來的?我梳理了一個鏈條,,先有蜾蠃的蠃,,然后有輸贏的贏,再有姓氏的嬴,。而這幾個字共同的部分就來自蜾蠃的蠃這種寄生蜂的象形,,這個例子也充分地反映了兩岸血濃于水,具有永恒的相同的文化基因,。
■ “兩岸文學一脈相承,。中原文化的基因,規(guī)范了臺灣文學發(fā)展的方向,、形式,、內(nèi)涵和風格”
記者:盡管島內(nèi)一些政客叫囂在文化歷史上“去中國化”,但我們也注意到,,這些政客在很多場合會作中國古體詩,,在公開講話中也都會引經(jīng)據(jù)典,這表明中華文化其實早已滲入臺灣民眾的血液和骨髓,,兩岸在古典詩詞的傳承與發(fā)展中有什么淵源,?
趙國明:我想從臺灣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詩詞的歷史淵源、臺灣課綱的演變及其在中華優(yōu)秀詩詞方面的影響以及我的兩本書《詩說臺灣》和《臺灣 臺灣》在島內(nèi)引發(fā)的反響,,來說說兩岸古典詩詞的傳承與發(fā)展問題,。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詩詞文化源遠流長,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和傳承,,對臺灣地區(qū)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臺灣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詩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
在古代,,臺灣有不同的名稱,,許多古代詩人的作品也提到了與臺灣相關的內(nèi)容,例如隋朝皇帝楊廣的詩“島夷時失禮……輕騎出漁陽”,,并派兵去臺灣,。
唐朝詩人、官員施肩吾率族人移居,、開發(fā)澎湖,,其有詩“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xiāng)里,。黑皮少年學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p>
南宋知州汪大猷屯兵澎湖,編戶齊民,,以防海盜,。他也是詩人,著有《適齋存稿》等四部,。對于島夷之人違法犯罪,,他有“安有中國用島夷俗者,茍在吾境,,當用吾法”的記錄,。
元時開始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元朝詩人屠性有詩一首《送人赴澎湖巡檢》:三十六島繞澎湖,,見說泉南天下無,。花時小隊旌旗出,,處處春風啼鷓鴣,。
明鄭時期流寓臺灣的文人如沈光文等人成立東吟社,致力發(fā)展詩人,。正是由于祖國大陸文人的大量入臺,,明清相繼展開文教事業(yè),而使臺灣的詩社和中華文化得以勃興,。
清末,,地方文人以詩歌為武器,反映本地人民的生活疾苦。如臺北舉人陳維英的詩“盜賊有錢皆是友,,無錢兄弟亦非親,。俗情顛倒君休怪,當世論錢不論人,?!鼻鸱昙椎脑姟爱敃r痛哭割臺灣,未肯金牌奉詔還”,。中華詩詞的形式有詩,、歌、賦,、曲,,花樣繁多。
民國時期連橫出版多部詩集控訴日軍侵略者的暴行,?!奥淙栈臐炷豢盎厥资桥_灣,?!?/p>
兩岸文學一脈相承。中原文化的基因,,規(guī)范了臺灣文學發(fā)展的方向,、形式、內(nèi)涵和風格,。
盡管臺灣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一些特殊的時期,,但以漢詩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臺灣具有深厚的根基,一直得以傳承和發(fā)展,。這種詩詞文化的傳承,,不僅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也是兩岸同胞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 “無論兩岸政治風云如何變化,,兩岸間的文化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可見兩岸之間的同文同根紐帶多么緊密”
記者:雖然賴清德上臺以來一直在阻撓兩岸交流,,但兩岸出版界的交流一直沒有停止,,就在今天發(fā)布會舉行的同時,在海峽對岸,,2024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正在舉辦,。作為從事兩岸圖書交流的資深從業(yè)者,您的感受和觀察是什么,?
江樂興: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自2005創(chuàng)辦以來,,到今年2024年,,已經(jīng)是第二十屆了。這20年來,,兩岸在出版,、發(fā)行、版權及數(shù)字出版等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已成為兩岸出版發(fā)行業(yè)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往年這個會主要在廈門主辦,這次由臺北主辦,,更是讓大陸出版界的同仁,,感到更加的親切。所以,,無論兩岸的政治風云如何變化,,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可見,,兩岸之間同文同根的紐帶多么緊密,。
兩岸近年來在圖書方面有各自的變化:近年來,隨著大陸短視頻的興起,,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日趨成熟,。我們在圖書營銷方面,比臺灣更為先進,,市場前景也更為廣闊,。一本書,以前在臺灣市場可能沒有多少人關注,,但拿到大陸出版后,往往就成了超級暢銷書,。以臺海出版社前兩年出版的《蟲洞書簡》為例,,這本書以前在臺灣的名氣并不是特別大,但通過在大陸出版,,經(jīng)過短視頻與直播營銷后,,這本書就成了一本現(xiàn)象級的暢銷書了。
相對而言,,臺灣的出版業(yè)也有他們的優(yōu)勢,,雖說市場沒有我們大,畢竟人口基數(shù)擺在那,。我們不能說你在大陸可以賣幾十萬本,,在臺灣只能賣幾千本,就覺得市場不行,。其實臺灣出版業(yè)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提升,。拋開內(nèi)容不說,,光他們的包裝真的比我們要時尚、要前衛(wèi),。尤其是生活書,、少兒書,只要經(jīng)過他們的包裝,,其效果真的要比我們大陸強不少,。所以我們經(jīng)常學習他們的賣點提練以及包裝方式,反過來促進我們對出版物的提升,。
說到兩岸出版界的互補與融合發(fā)展,,我認為兩岸出版界應更多地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讀物上下工夫。臺海出版社也正在策劃出版一套面向兩岸青少年的系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圖書——《兩岸青少年不可不知的——祖國》,,希望通過圖書的力量,,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向兩岸青年特別是臺灣青年正本清源,,講明臺灣和大陸的血脈聯(lián)系,。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