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人物
英國化學家,、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
中國孩子喜愛的“化學魔法師”圖為戴偉正在進行化學科普活動,。受訪者供圖
戴偉,,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英國化學家,。他是孩子們眼中的“化學魔法師”,、學生們喜愛的“網(wǎng)紅洋教授”,。來華28年,他先后走過中國30個省份,、300多座城市,,為數(shù)十萬中小學生義務科普。接受本報采訪時,,他剛從甘肅回到北京:“這次我在甘肅做了4場科普活動,,參與活動的有大學生、中學生,,還有小學生,,大家都非常喜歡?!?/p>
為之著迷——
“一個是化學,,一個是中國”
66歲的戴偉,出生于英國伯明翰,,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英文名叫大衛(wèi)·埃文斯?!拔乙簧袩釔鄣挠袃蓚€:一個是化學,,一個是中國?!贝鱾フf,,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而我小時候,,發(fā)現(xiàn)有兩個“神秘”的事,,就是化學和中國。
“我發(fā)現(xiàn)化學真有意思,,大概11歲時在家里做化學實驗,剛開始是在廚房,,父母說太亂了,,讓我去花園的一個小棚子,我就在那做實驗,?!贝鱾フf。
那時,,同樣令戴偉著迷的是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初,,英國幾乎沒有關(guān)于中國的新聞,,我們對中國一點都不了解。1972 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帶了很多記者,,突然有了關(guān)于中國的新聞。我發(fā)現(xiàn),,有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這么多人,我卻一點都不了解,。對我來說,,中國非常神秘?!贝鱾フf,。聽說通過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可以讀到《北京周報》,年少的戴偉便開始訂閱,。
“可以說,,對化學和中國感興趣都是因為我的好奇心驅(qū)使?!贝鱾フf,,少年時代的好奇心,成為他后來決定到中國的“初心”,。
“1987年,,我盼望已久的一個學術(shù)會議在南京舉辦。我終于來到中國,?!贝鱾フf,那是第25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他作為受邀的300多名專家之一參會,。這次中國之行,他去了蘇州,、杭州,、上海,親眼觀察中國,,實地了解中國,。后來,他幾乎每年都來中國幾趟,,開會訪學,、做學術(shù)報告、旅游,。
“每次來中國,,我都能感覺到,,不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社會上,,中國總有很多新變化,。這對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贝鱾フf,,見證了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他決定到中國工作,。
1996年,,戴偉辭去英國的工作,來到北京化工大學開展合作研究,,2002年起擔任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鑒于他在科研領(lǐng)域的辛勤付出和特殊貢獻,2001年,,戴偉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2005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shù)合作獎,。提到科研成果與榮譽,,戴偉總是說,這不是他個人的成績,,是他和中方團隊的同事們一起合作的成果,。
投身科普——
“我肯定要選擇偏遠的地方”
在戴偉的實驗室里,滿是大大小小的化學器皿,,還有一大摞獲獎證書,、獎章。實驗室最醒目的墻上,,掛著他和中國孩子們做科普的彩繪圖畫,。畫上的戴偉,身穿白大褂,、戴著護目鏡,、手拿實驗器材,被小朋友們簇擁在中間,,臉上綻放著慈祥的笑容。
“孩子們喜歡叫我‘外爺爺’,?!贝鱾バχf。近些年,,戴偉將更多精力投入科普,。戴偉介紹,他第一次做科普,是在北京郊區(qū)的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慢慢地,,他將科普活動的“半徑”擴大。2023年,,戴偉已在中國16個省份做了130場線下講座,,其中不乏一些偏遠貧困地區(qū)?!叭绻瑫r接到兩個去外地講課的邀請,,一個在大城市,一個在偏遠縣城,,我肯定要選擇偏遠的地方,。”戴偉說,。
戴偉說,,他做科普有兩個目標,一是希望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熱愛化學的種子,,點燃他們對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未來的化學家;二是通過科普,,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判斷真?zhèn)蔚哪芰?。在實驗中,學生能發(fā)現(xiàn)化學的奇妙,。正因如此,,他做科普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將實驗搬進展覽館,、科技館,、博物館。
紅色的水柱,、紫色的藥水,、黑色的粉末、透明的液體,、瞬間升騰白色的煙霧……這些有如“阿拉丁神燈”一樣充滿魔力的景象,,都是“外爺爺”為孩子們精選的簡單實驗。
絢麗的視覺效果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伴隨著孩子們的歡呼,,他接著開講“魔法”的秘密。這樣講的化學原理,,孩子們一下就記住了,?!皯岩伞焙汀皩嶒灐笔谴鱾タ破諘r常常提到的關(guān)鍵詞,他告訴學生,,要學會質(zhì)疑,、通過實驗證明觀點,這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
化學不只在實驗室中,,也在生活中。2023年,,戴偉在消防救援站演示與“火”相關(guān)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明白了燃燒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同時也學習如何在火災中科學安全地自救,。施展“化學魔法”前,戴偉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一定要戴好護目鏡,。這也是“外爺爺”的科普。
中國那么大,、學生那么多,,怎么讓更多學生學習有趣的化學知識?帶著這樣的思考,,2018年,,戴偉開始制作發(fā)布科普短視頻。6年來,,他的短視頻賬號“戴博士實驗室”吸引了很多化學愛好者,。“有的短視頻有1000多萬瀏覽量,,線上視頻幫助科普走進千家萬戶,。”戴偉說,。此外,,他還嘗試通過線上線下結(jié)合的方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在一個科普項目中,,他準備了500個實驗包,,寄給參與項目的中學生,他在線上演示,,教孩子們做實驗,。“這樣降低實驗成本,、操作簡便,,只要有一張桌子,就可以做實驗,?!彼f。
促進交流——
“希望中歐民眾增進了解和認識”
2020年1月,,戴偉作為外國專家受邀參加中共中央,、國務院春節(jié)團拜會。那次團拜會上,,戴偉認識了很多外國老專家,。“有一些外國老專家70多年前就來中國了,,雖然他們年齡大了,,現(xiàn)在都退休了,但是中國政府一直很重視他們,。我相信,,中國不會忘記老朋友?!贝鱾フf,。
“我剛來中國的時候,有一些之前的英國同事問我,,我在中國能干什么科研,?幾十年過去,中國在諸多科研領(lǐng)域取得全球領(lǐng)先的成績?,F(xiàn)在沒人再這么問了,。”戴偉笑著說,,“在中國做科研有許多獨特優(yōu)勢,,比如,與我合作的中方課題組,,既有化學專業(yè)的人才,,也有化工專業(yè)背景的,這有利于將基礎(chǔ)研究轉(zhuǎn)化為實際應用,?!?/p>
如今,當歐洲朋友來北京時,,戴偉喜歡帶他們?nèi)ビ螆A明園,,給他們講法國作家雨果寫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從中對比曾經(jīng)西方對中國的誤解和如今中國的巨大發(fā)展變化,。戴偉的講解觸動了很多英國和法國的朋友,。
“除了做科普,,我還希望力所能及地幫助中國和歐洲民眾增進對彼此歷史的了解,更新對彼此發(fā)展現(xiàn)狀的認識,,為歐洲和中國文明交流搭建橋梁,。”戴偉說,。
(實習生陳詩夢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