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海峽觀察
臺灣應該惜福,、知福
編者按:
第二次“習馬會”雖然已過去半個月,但帶來的影響還在島內發(fā)酵,。雖然民進黨人士對此惡言惡語,但臺灣多數(shù)民眾卻認為第二次“習馬會”對于島內的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是一次重大促進,,對于兩岸和平發(fā)展更是一次重大轉折,。本期本版刊登兩篇報道,從客觀上反映臺灣島內對第二次“習馬會”的評價,。
第二次“習馬會”于4月10日再度隆重登場,,其機會難能可貴,更加凸顯出兩岸和平對話的機會,。對于馬英九而言,,是繼2015年首次“習馬會”后,第二次成功實現(xiàn)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老朋友”會面,。從兩岸的角度而言,,自2016年蔡英文當局上任后兩岸關系隨之冷凍,不但造成兩岸瀕臨戰(zhàn)爭邊緣,,更讓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所建立的兩岸和平紅利與政治互信蕩然無存,。
從民族、血緣的觀點來論,,臺灣民眾的組成大多為漢民族,,當然也有少數(shù)民族、外籍血統(tǒng),;同理,,大陸的民眾血緣組成,也多以漢民族為主,,加上少數(shù)民族,。因此在民族與血緣上,兩岸本為一家人,,只是因歷史的緣故,、地緣政治的沖擊加上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導致兩岸長期以來存在著些許障礙,,而臺灣執(zhí)政的民進黨,,更順勢操作“反中”“仇中”的意識形態(tài)來獲取政治上的利益。
從區(qū)域安全的角度而言,,臺海情勢穩(wěn)定與否,,本來是臺灣與大陸兩岸的事,但近年來在美國政治操弄下借題發(fā)揮,,把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比如日、韓,、菲律賓等拉進來干涉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內部事務,。
第二次“習馬會”習近平總書記釋放的和平善意不單是臺灣民眾的福氣,也恰為開啟臺灣民眾重新審視自身的血緣與文化的機會,,在兩岸同根同源的狀態(tài)下,,多數(shù)的臺灣民眾與大陸民眾本是同屬中華民族,,無論身居何處,社會制度為何,,皆無法改變相同民族的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之上,臺灣民進黨當局應把握機會順勢拉近兩岸之間的距離,,透過務實的交流與對話,,為兩岸重新開啟和平之窗。
筆者認為,,兩岸的意識形態(tài)是幾十年來兩岸在發(fā)展道路和制度選擇上出現(xiàn)的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雙方在互動時必須留心的部分,。但血緣、文化是兩岸始終無法割舍也無須割舍的部分,,是兩岸維系溝通的關鍵,。臺灣民眾與未來的民進黨執(zhí)政團隊,若能善用此次“習馬會”再度確立的事實與默契——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未來四年仍能保持溝通,、化解誤會。
此次的“習馬會”,,習近平總書記與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再度會面,,雙方再度確認了“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政治基礎,,并且在此政治基礎之上確保了臺海和平,;而大陸本次高規(guī)格會見馬英九一行也照顧到了臺灣方面常掛在嘴邊的所謂尊嚴,同時,,馬英九以中華民族的民族觀點作為本次大陸行的主線,,維系了臺灣民眾與大陸之間的血緣關系。
馬英九透過身體力行,,為臺灣與大陸再度確立和平方程式,,其所創(chuàng)造的政治效應若能獲得民進黨當局和臺灣善用與延續(xù),不僅促進臺海和平,,更將帶來更廣大臺灣民眾的福祉,。畢竟,第二次“習馬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透露出大陸方面愿意在血緣,、文化上與臺灣保持交往,,并且不愿被敏感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廣大的臺灣民眾,對于第二次“習馬會”,,我們應該惜福,、知福,!
(作者為臺灣作家)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