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臺海人物
特寫:送別黃永松
新華社臺北3月27日電 特寫:送別黃永松
新華社記者趙博,、齊菲
27日中午,,臺北市立第二殯儀館至真廳,,一場簡短而溫馨的告別式正在舉行,。親朋好友相聚,,一同送別臺灣知名出版人、《漢聲》雜志創(chuàng)辦人黃永松,。
黃永松1943年生于臺灣桃園,,1966年畢業(yè)于臺灣藝術專科學校,,1971年創(chuàng)辦英文版雜志《ECHO》,,記錄與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1978年,,《漢聲》中文版創(chuàng)刊,,至今已出版200多期,很多內(nèi)容成為業(yè)內(nèi)田野調(diào)研與文化整理的樣本,。
過去半個多世紀,,黃永松與《漢聲》團隊奔走兩岸,搶救,、挖掘,、整理民間藝術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黃老師主張‘小題大做’,。每個專題都要經(jīng)過長久準備,,扎下很深的根?!睗h聲出版社總經(jīng)理溫碧光說,,這也成為“漢聲人”堅持的工作作風。
“山西面食”“貴州蠟染”“福建土樓”“老北京的四合院”“蘇南水鄉(xiāng)婦女服飾”“西北高原的花兒會”……主題式的調(diào)查報道,、精美的圖文講解,,形成《漢聲》獨樹一幟的風格。
2006年,,美國《時代》雜志推出“亞洲之最”專題報道,,將《漢聲》雜志選為“行家的出版品”。2013年,,黃永松獲得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頒授的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3月4日清晨,黃永松辭世,,享年81歲,。
伴隨著輕柔的鋼琴曲,告別式有條不紊進行著,。近200名前來吊唁的各界人士,,擠滿了靈堂,。人們觀看記錄黃永松生平的短片,依次上前鞠躬致意,,向這位可敬的老人做最后道別,。
黃永松生前好友莊靈、陳夏生夫婦,,相互攙扶著來到告別式現(xiàn)場,。談起對黃永松的思念,兩位老人的眼角泛起淚光,。
30多年前,,陳夏生與《漢聲》合作出版《中國結》,成為第一本講解中國傳統(tǒng)結飾技法的專書,,也推動“中國結”成為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文化符號,。2011年,通過黃永松“牽線”,,寧波慈城設立“中國結”專館,,實現(xiàn)了陳夏生在大陸辦展覽的心愿。
“黃先生為人友善大度,,只要是對傳承文化有幫助的事,,他都樂意去做?!标愊纳f,,黃永松從不要求所教授的年輕編輯只為《漢聲》服務,而是鼓勵他們?nèi)ネ魈幇l(fā)光發(fā)熱,。
這份人格魅力,,成就了《漢聲》的美譽,也影響了一批有志于從事文化工作的年輕人,。
臺灣音樂人許常德曾于20世紀80年代在《漢聲》工作,。追求完美是他對黃永松最深刻的印象。每本書至少校對6遍,,第一行和最后一行不能有標點符號,,連續(xù)三行有標點符號“切斷閱讀”的感覺就必須調(diào)整,“他甚至不在乎成本,,常讓總編輯急得跳腳”,。
許常德說,后來自己轉到唱片業(yè),,歌詞印刷不允許出錯,,視覺包裝要請最優(yōu)秀的美術編輯?!斑@些都是《漢聲》給我的養(yǎng)分,?!?/p>
黃永松曾在《漢聲》第19期推出“臺灣的泉州人”,后來又做“臺灣的漳州人”“臺灣的客家人”,,完成了島內(nèi)主要群體的尋根系列報道,。
數(shù)十年來,他協(xié)助大陸高校開辦鄉(xiāng)土建筑與民間藝術研究所,;將古城聚落規(guī)劃成博物館群,,建立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垂直整合基地,;在北京等地建立《漢聲》辦公室,,培養(yǎng)青年人才……為文化傳承,他步履不停,。
黃永松辭世,,來自大陸友人和文化同業(yè)的花籃,擺滿了至真廳外的過道,。挽詞切切,,道盡這些不能來到現(xiàn)場的大陸友人的思念與緬懷。
“黃老師的離去,,不會改變《漢聲》雜志的工作形態(tài),。”溫碧光說,,眼下正與江西方面合作廬陵文化專題,。就像黃永松在世時那樣,《漢聲》團隊將細細尋訪梳理,,繼續(xù)“一步一個腳印”做好這期報道,,以及未來的更多報道,“這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編輯:朱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