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畫好同心圓 建功新時代—議政江蘇>活動 活動
江蘇南京:聽,!不屈的抗爭,歷史的回響
“12?12 和平之夜”誦讀接力活動現(xiàn)場,。胡瀟 攝
“日本人進城以后,,殺人放火,,把小娃用刺刀刺死,。一進城就到處找敗兵,只要看到你手上有老繭,,就說你是敗兵,,用繩子拴著到江邊殺了。大屠殺,,殺死多少人啊,大方巷那個河里都是死人,?!?/p>
“昨天和今天,日本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搶劫,,摧毀學校,、殺害市民、強奸婦女,。國際委員會試圖拯救的一千多名已解除武裝的中國士兵被日本人強行帶走了,,此刻可能已被槍殺或刺死。在我們南山公寓,,日本人破門而入,,搶走了一些果汁和其他東西?!?/p>
12月12日晚,,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夜,中山門前,。
寒夜中低沉的誦讀聲緩緩響起,,親歷者們的回憶文字將人們帶回到86年前那個至痛時刻。
這里是“12?12 和平之夜”誦讀接力活動現(xiàn)場,。
回響
記憶傳承,,歷史回響。
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12?12 和平之夜”接力誦讀舉行,,以文字的靈魂、聲音的力量,,為逝者哀,,為和平祈。
本次活動由南京報業(yè)傳媒集團周末報社聯(lián)合南京詩詞學會,,在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以“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為內(nèi)容,“和平之夜”為主題,,“金陵城殤”“不屈抗爭”“銘記歷史”“警醒后人”“吾輩自強”“祈愿和平”“奮發(fā)圖強”“圓夢中華”8個部分為線索片段,,通過線上線下聯(lián)動,,匯“和平之聲”,在歷史痛感中砥礪前行,,不忘歷史,,矢志復興。
12月6日,,“和平之聲云上共讀”平臺已率先啟動,。
12月12日晚至12月13日凌晨,8個篇章,,8位領讀者——“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二兒子葛鳳瑾,紫金草文化傳播使者黃葒,,南京詩詞學會名譽會長朱小石,,南京大學拉貝紀念館主任楊善友,全國第一個地鐵普通話男播音員,、南京廣電主持人杜宗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員李安琪,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留學生王欣如(柬埔寨),,江蘇省新時代好少年,、在寧學生代表郭爾樂,用誦讀行祭之禮,,和青年大學生一起,,用聲音接力,為和平發(fā)聲,,再次聆聽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用聲音守護這座城。
地標
當晚的現(xiàn)場誦讀活動以“金陵城殤”篇章為序幕,,地點選在了中山門,。1937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負責防御中山門的中國守軍誓死不退,日軍被一次次擊退,,直到1937年12月12日夜,,守城部隊在接到撤退命令后,才主動撤出中山門,。5天后,,侵略者在這里舉行所謂的“入城式”,標志著日本侵略者對南京的正式軍事占領,。
“不屈抗爭”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這里記載了中國軍人面對日寇的勇敢無畏,也講述了美,、蘇等國空軍聯(lián)合抗擊侵華日軍的英勇事跡,。
“銘記歷史”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前,,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這里由南京崇善堂,、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先后六批埋葬5100多具死難者遺骸,。
“警醒后人”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江南水泥廠難民營舊址,1937年12月,,丹麥人辛德貝格和德國人卡爾?京特在這里救助和庇護了南京東郊成千上萬躲避日軍屠殺的中國平民以及中國軍隊的傷兵,。
“吾輩自強”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日軍攻陷南京前,,留守南京的10多位西方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設置了25個難民收容所,其中金陵大學的這一處,,曾最多收容難民3萬余人,是當時最重要的難民收容所之一,。
“祈愿和平”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和平門,,1937年12月13日晨,日軍奧滕中隊與中國守軍第三十六師官兵在甕城內(nèi)外進行激烈爭奪戰(zhàn),,名為“和平”的城門被硝煙籠罩,。
“奮發(fā)圖強”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南京長江大橋公園,南京長江大橋見證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不屈精神,,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圓夢中華”篇章的誦讀地點選擇在中華門,,1937年12月10日開始,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城內(nèi)撒下勸降書,,中國軍人毫不理睬,,并在中華門城墻上寫下“誓復國仇”四個大字。
8個誦讀地標,,記錄了86年前的南京這座城市遭受的苦難,,也見證了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懈奮斗,。
聲音
《保衛(wèi)南京》《1937年,,南京記憶》《奮勇抗爭:中國軍民面對南京大屠殺——冒死秘藏日軍屠城血證》《江東門的鐘聲》《拉貝日記》《和平宣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和平頌》……有見證者日記,有親歷者口述,,有直抒胸臆的詩歌,,也有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還有莊重肅穆的國家公祭鼎銘文,。
《歷史上的黑暗一頁》,,1938年1月6日,,三名美國外交官獲準回到南京,重開美國駐南京大使館,,1月9日,,英國和德國的外交官也抵達南京,恢復各自使館的工作,,他們同時著手調(diào)查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并詳細記錄南京當時的狀況,;《魏特琳日記》,魏特琳教授的筆墨集中于收容了萬余名婦孺難民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以女性的敏感與細膩,,感同身受地寫出了女性的恐懼、掙扎,、苦難,、屈辱與反抗;《被改變的人生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幸存者字字血淚,,大量翔實縝密的歷史檔案資料,還原了南京大屠殺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場景與人生故事,,揭露了日軍侵略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給死者》,悲憤憂傷的文字直抵人心,,回到鮮血染紅的那個最冷的冬月,,耳聞號哭之聲,目睹慘絕之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32篇誦讀文章,肅穆的聲音回蕩在南京上空,,從最黑暗到最光明,,緬懷遇難同胞,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王欣如是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的留學生,,作為領讀者之一的她,是第一次參加“12?12和平之夜”活動,。
活動現(xiàn)場,,她用還不太流利的中文認真誦讀,用心記錄活動感悟:“我是第六篇章‘祈愿和平’的領讀者,我誦讀的是《拉貝日記》其中的一節(jié),。參加這次活動,,我了解了很多歷史,除了日軍暴行令人發(fā)指,,那些勇敢挺身而出的人,,他們的義舉也讓人難忘。我希望能成為一位和平的傳播者,,向更多人講述這段歷史,,呼吁他們一起加入維護和平的事業(yè)中來?!?/p>
本次“和平之夜”誦讀接力活動,,還有一位“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領讀者葛鳳瑾,。當年,,他的父親葛道榮帶著弟弟妹妹前往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避難,受到魏特琳女士的庇護,。雖然還只是個孩子,,葛道榮仍舊被闖入的日軍刺傷右腿,傷疤伴隨了一生,。今年1月,葛道榮離世,。葛鳳瑾說:“我是‘銘記歷史’篇章的領讀人,,當讀到那些血淚文字時,我就會想起父親跟我說過的話,。我們家的苦難,,是當年千千萬萬中國家庭的共同之痛。臨終前,,父親還不斷囑咐我們,,要把歷史記憶傳承下去,把和平之聲傳遞下去,,世世代代,,永不能忘?!?/p>
2017年9月,,南京正式加入國際和平城市協(xié)會組織,成為中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
傳承記憶,,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因為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殘酷,所以我們更加熱愛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12?12 和平之夜”,讓每一支蠟燭的光輝,、每一句誦讀,,穿透黑暗,告慰逝者,,溫暖生者,,啟迪未來,共筑和平,。
和平接力,,“聲聲”不息。(王迅)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