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孩子遠離揠苗助長 家長須摒棄“學習=知識總量”誤區(qū)
早在2020年9月,,教育部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中明文指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活動。但仍有部分家長安排孩子“超前學習”,,這到底是在幫孩子贏在起跑線,,還是在揠苗助長毀其未來?
有些家長表示:“雖然現(xiàn)在小學要求零起點教育,,但還是有許多孩子在入學前就掌握了不少知識,。進入小學后,提前打過基礎的孩子明顯學得輕松,。為了不落后,,我們課下還得幫孩子補習。早知道這樣,,不如幼兒園就讓他把這些學會,。”為了讓孩子升學之后起碼能跟上課程,,不落人后,,家長認為超前學習沒問題:反正早晚都要學。
超前教育一定能收獲一個成功的神童嗎,?記得曾經(jīng)看過一則新聞:
武漢的一名媽媽5年內花了12萬元給兒子杰瑞報了17個培訓班,。杰瑞5歲時就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小托??荚嚨昧巳珖叭?。為此,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學到晚上9點才回家,。杰瑞上一年級時成績非常優(yōu)秀,覺得老師講得很簡單,,可到了二年級,,他的成績卻開始下滑,從班里的尖子生變成了中等生,漸漸地,,他開始厭學,、不寫作業(yè)、上課走神,。本想培養(yǎng)孩子成為神童,,但最后,杰瑞卻變成了媽媽最不想看到的“問題學生”——童年不快樂,,成績也沒有比別人好,。怎么看都得不償失。
也許這個故事有些極端,,但是它充分暴露了超前教育的一些危害:這些孩子似乎早就喪失了“學習興趣”,,難以應對挫折,而且缺乏同伴交往能力,。這些能力的喪失,,也許是毀滅性的。很多被家長要求超前學習的“高考狀元”“少年大學生”,,最后不乏泯然眾人,,甚至出現(xiàn)性格缺陷。這也是對超前教育危害性的警示,。
真正的學習能力,,遠比知識總量更重要。社會之所以能販賣知識焦慮,,讓家長爭先恐后地跳進超前教育的陷阱,,其實是成功地利用了大多數(shù)家長對學習的誤解:他們誤以為“學習=知識總量”。但放在人的一生中,,這個公式其實是不成立的,。
大腦的發(fā)育自有規(guī)律,揠苗助長違背人類天性,。幼兒園的孩子腦發(fā)育還不成熟,,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等方面都存在局限,。除了真正的天才兒童,大多數(shù)孩子的超前學習,,其實就是死記硬背,。這讓孩子的大腦不堪重負,產(chǎn)生心理壓力,,還沒上小學就厭煩了學習——家長總抱怨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其實,,孩子的學習興趣很有可能是被家長親手掐斷的。而且,,死記硬背的知識如果沒有真正被理解,,也很難進入孩子的長時記憶,,很快會被忘記,。孩子徒勞一場,還失去了無憂無慮的快樂,。
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父母與0~3歲孩子”論壇上,,專家就勸告父母不要將孩子的全部精力都安排在智力開發(fā)上。因為過度的智力開發(fā)和知識灌輸,,根本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關鍵。這一點在孩子長大后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
幼兒的最佳學習方式是在游戲中學,。很多家長認為,只有趴在書桌前背書做題,,才是學習,。孩子在幼兒園玩沙子、在公園摘樹葉,、對著動畫片哈哈大笑……這些都是玩耍,。學習和玩耍是絕對對立的?這種觀念真的需要糾正了,。對幼兒來說,,游戲本來就是他們學習新技能的重要方式。他們在游戲中發(fā)展感知運動能力,,提升認知水平,,探索未知世界,通過游戲規(guī)則來體驗人際交往,,學習競爭與合作,。
被稱為“幼兒園之父”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強調,游戲就是幼兒活動的特點,?!坝螒虿粌H形成了他整個未來生活的萌芽,也形成了他整個未來生活的核心”,,幼兒在游戲中能獲得生命,、思想和全面的內在滿足。比如,,通過完成一個游戲任務,,孩子可以學會設置目標,、迎接挑戰(zhàn),從而獲得主動探索的興趣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再比如,,在集體游戲中,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與他人協(xié)作,,如何建立并遵守規(guī)則,,如何解決矛盾沖突,從而發(fā)展出必備的社交技能……
不用多說家長也能理解,,這些積極心理品質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有多重要,。而從小進行充分游戲、發(fā)展出“游戲性”品質,,對幼兒成年甚至老年后,,都會產(chǎn)生積極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成人的游戲性能改變枯燥的日常,,使生活變得有趣,同時改善人際關系,。會玩的人也更容易接受新技術,,對于能激發(fā)審美體驗的活動也更有熱情。
綜合學習能力很強,,還怕學不會知識嗎,?
中國留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常常讓美國學生自愧不如:美國學生算九九乘法都可能用計算器。因此,,許多中國留學生的成績一開始要比本地學生好,,特別是在理科成績上,這種優(yōu)勢尤為明顯,。但是在和美國同學討論,、交流的時候,大部分中國學生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插不上話,。他們在社會活動中更難有展現(xiàn)的機會。到了畢業(yè),,美國學生不但在成績上趕超上來,,而且在各類社會活動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綜合能力的優(yōu)勢全面體現(xiàn)出來,。
不僅如此,,中國留學生擅長學知識但綜合能力不足的情況,也在與教授的交流中體現(xiàn)出來,。研究顯示,,語言功力不足,、自學能力不足、表達被動,、交流方式不直接等,,都是中國留學生和美國教授在互動中經(jīng)常遇到的困難。這也成為中國留學生學業(yè)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這些問題,,關鍵不在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是獨立思考,、社交能力,、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也是缺乏自信心、創(chuàng)造力,、求知欲,、抗逆力,以及熱情與勇氣等積極心理品質的結果,。而這些能力與心理品質,,都是從幼兒開始就要培養(yǎng)的。如果把綜合能力與積極心理品質看成是學習的基礎工具和土壤——有了它們,,還怕學不會知識嗎,?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被知識焦慮裹挾了,。只有把“學習=知識總量”的錯誤觀念從腦海中劃掉,,去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學習能力與積極心理品質,才能讓孩子無論在哪個人生階段,、處于何種競爭環(huán)境之中,,都表現(xiàn)得更穩(wěn)、更出色,。(作者:邊玉芳)(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