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連起來看
從“第二個結合”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進程中推進“第二個結合”,,應筑牢道路根基,拓展創(chuàng)新空間,,鞏固文化主體性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绷暯娇倳浵到y(tǒng)深刻地闡述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個新的文化生命體,,既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tài),又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又使得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經由第二個結合實現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在這個新的文化生命體中,中華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文明賦予了現代力量,。這個新的文化生命體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定是“兩個結合”的科學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產物;是經由第二個結合,,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產物,;是通過第二個結合,,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堅持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的產物,。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xù)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因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也必定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tài),。
之所以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指這一重要論斷具有三個深遠而重大的文明意義,。一是指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第二個結合”高度自覺地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升到作為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資源的高度,,拓展了思想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的新空間,;二是具有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中華文明的大本大源。三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第二個結合”正是溫故知新,、固本開新,、明體達用。
“第二個結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中的充分彰顯,。回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現代文明的壯闊歷史,,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同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相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用民族的形式,、大眾的話語來說明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例如,,用“實事求是”來說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用“愚公移山”來激勵中國人民頑強奮斗,用“知行觀”來說明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藝術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至語言,,離不了民族的歷史發(fā)展?!敝袊伯a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與研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比如,鄧小平同志用“小康”這一具有濃厚中華文化底蘊的概念來指代“中國式的現代化”,,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作中國式的現代化”,。
“第二個結合”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歷程的實踐寫照,。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yǎng)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自強不息,、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zhàn)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這些思想中的精華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無愧”,;強調人要“止于至善”,,倡導“兼善天下”“利濟蒼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賢。在行為方式方面,,以“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強調做事不棄微末,精益求精,;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強調博采知識精華,暢游知識海洋,。這些重要觀點是新時代“第二個結合”生動實踐的經驗總結,,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度契合性的深刻把握,體現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凝結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來明是非、辨善惡,、知廉恥的實踐自覺,,不斷夯實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根深葉茂,。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進程中推進“第二個結合”,,應筑牢道路根基,拓展創(chuàng)新空間,,鞏固文化主體性,。大力弘揚中華人文精神,深入闡發(fā)其文化精髓,,著力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倡導中華美學精神,,善于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賡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譜寫當代華章。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會計審計學家,、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6月13日 第 03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