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生命隕落背后的反思
——多點尊重和接納
今年2月的一條新聞引起網(wǎng)絡熱議,,江西15歲少年胡同學失蹤106天后遺體找到了,,警方認定屬于自殺,。
今年4月南方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張同學留下遺書后揮刀自盡,。他把自己四千多字的遺書發(fā)到網(wǎng)上,,在遺書中點名感謝了許多他曾經(jīng)的老師和同學,,這也更加讓人痛心,,讓人留下無限的迷思,。
一方面我國人口持續(xù)下滑,一方面這樣的報道屢見報端,。
孩子們怎么了,?最近幾年來的臨床咨詢經(jīng)驗也讓我們接觸到許多青少年,他們有的學業(yè)成功,、有的學業(yè)不夠成功,,他們各有各的煩惱和矛盾,共同的特點是都抑郁了,,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感,,周邊關系密切的人也不能理解他們。
胡某是高一學生,,生前只是覺得“沒有意義”,,對自己人生的痛苦也沒有思考清楚;張某對自己的痛苦有許多的思考和表達,,對于我們理解這類悲劇有所幫助,。
這兩個同學都曾經(jīng)努力學習,努力生活,,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感覺生命失去了意義,。他們都有著完整的家庭和相對比較幸福的環(huán)境,雖然經(jīng)濟條件不好,,但父母都很盡力供給和培養(yǎng)孩子,,希望他們能夠讀書成才,,將來可以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但是很遺憾,,這兩個家庭沒有能夠如愿,。
胡同學最后時刻留下的錄音是“感覺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張同學則在遺書中說“在我的心中痛苦地活著不如安然死去,?!贝髮W三年級的張某曾經(jīng)兩次考進大學,他怎么會失去了生命的意義,?“這些天我一直都很孤獨,,很空虛,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為我厭學吧,。因為厭學所以不學,,所以無所事事,,導致空虛無聊?!睘槭裁创髮W生還“厭學所以不學”因而空虛,、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呢?
胡同學在學校中考可以考到300多分,,已經(jīng)是年級的前幾名了,,后來讀了私立高中,但仍然找不到人生意義,。張同學考試成功了,,先被一所普通高校錄取,后復習再考被某名牌大學錄取,,但是他沒有體驗到成功,,找不到生存的意義,于是,,“深思熟慮”之后自殺了,。
孩子們所經(jīng)歷的教育究竟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在筆者看來,,現(xiàn)在有一套看似公平的教育考試制度,,公平得每天證明每個學生行與不行,每天評價分析,,壓力巨大,,學業(yè)水平和考試水平提升了,但是大多數(shù)人被證明是現(xiàn)行的游戲規(guī)則下的失敗者,。每位老師和家長都可以用這樣的制度和標準來評價學生,,結果是不少學生常常體驗到人生的潰敗,,即使暫時勝利,也依然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為還有下一場,。
網(wǎng)上匯總的信息可以看出胡同學真的是一名好孩子,勤奮刻苦,,節(jié)儉孝順,,安分守己,就是想不清自己的人生怎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張同學想清楚了,,他在遺書中說:“我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作為你們的期望,但現(xiàn)在我扛不住了,,我只能辜負你們的期望了,。不過其實我活著的時候也是個廢物,干啥啥不行,?!彼麄兪菍W習考試拿高分的工具,拿不到高分自然屬于失敗者(如胡同學的自我認知),,拿到了高分升入高一級學校,,也不意味著成功,因為還需要繼續(xù)在這樣的規(guī)則下體驗新的失敗和再次被淘汰的結局,,如張同學,。“你們永遠不會去理解我的想法,,你們只是想把我培養(yǎng)成你們想要的樣子,,你們一直說為我好,我承認你們的心是好的,,但也僅此而已了,。”這是一位大學生臨死前的質疑,。
為什么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成為合格社會公民的同學們不能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呢?為什么有考試升學,、出人頭地才有意義呢,?學生主體的感受、體驗,、追求和渴望真的不重要嗎,?我們的部分學校和家庭忽略了青少年自己的主觀體驗和感受,讓孩子們處在一個壓抑的成功標準狹窄僵化的氛圍中,,難以活出真實的自我,,以致于孩子們難以真正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在,。
今天面對青少年危機頻發(fā)的現(xiàn)實,許多的研究反思強調,,是孩子們自己生病了,,抑郁癥是他們的殺手,至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孩子得抑郁癥則缺少探究,。
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胡某,,有父母和哥哥愛他,支持他,。張某也活在一個對他支持和期待的家庭中,,但是他們共同感覺是難以體驗到被愛,因為學習成績好才有資格被愛,,只有完成了責任,、實現(xiàn)了期待才能被愛?!拔液孟窀杏X不到親情,,我感受到的只有責任,身為人子的責任,?!?/p>
我們需要追問的是,,今天的孩子如果學習不夠好還有資格輕松的生活嗎,?今天的孩子如果成績夠好而不持續(xù)的努力,還能放松地享受生活嗎,?
無意義感是多數(shù)抑郁癥患者的共同特點,,而如此多的青少年覺得沒有意義而患抑郁癥是今天的時代特點,低年齡化,,且人數(shù)眾多,,超過來訪青少年的50%,而且患其他心理問題的學生也常常伴隨著抑郁情緒和意義感喪失的問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主體的自發(fā)、自覺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fā)展,,孩子遇到的問題難以個性化地應對和解決,。
我們需要提醒家長的是,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從我們的教育評價制度到我們的學校和家庭,,我們需要多一點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每個人的主體參與和真實體驗都極其重要,,在這全民內(nèi)卷的時代,,保護好青少年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既要給孩子主體自由成長的空間,,又要確保孩子自我體驗是良好的,、積極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孩子都值得社會重視和保護,,我們的教育規(guī)則需要再多一點接納和包容,我們的家庭和學校亦需要多一點尊重和接納,,不要因為追求學校的政績和成績而以犧牲孩子們的積極生命體驗為代價,。
(作者系蘇州大學副教授)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