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聞
1人控制18萬個攝像頭:對偷拍犯罪就得無死角打擊
隨著針孔攝像等竊聽竊照裝置的進化,,偷拍偷窺現(xiàn)象確實已經讓人防不勝防了,。對很多人來說,,去酒店住宿,,去試衣間試衣,,都得提防有沒有偷拍設備,;甚至自家安裝的攝像頭,,還得擔心有沒有被破解,,導致私密的生活被實時直播,。
據(jù)公安部消息,自2021年11月以來,,公安部網(wǎng)安局部署開展依法嚴厲打擊偷拍偷窺黑色產業(yè)鏈條行動,,偵破刑事案件16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60余名,,查獲被非法控制的網(wǎng)絡攝像頭3萬個,。
相較于電話、住址等信息被一些App收集泄露,,偷窺偷拍這種侵犯隱私的形式,,更讓人感到后怕——誰知道攝像頭背后藏著多少正在窺視的眼睛?為了防止隱私泄露,,很多人練就了各種反偷拍的技能,,比如常見的關燈開手機攝像頭掃描房間。
保持高警惕性,,確實是抵御偷拍偷窺的重要方式,。但既然偷拍偷窺早已產業(yè)化,保障隱私安全,,就不能只靠個人做好自我防護,,而是要加大打擊力度,斬斷背后的黑色產業(yè)鏈,。
2021年4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披露的一起案件顯示,,被告人巫某通過自己研發(fā)的App,控制了全球18萬個攝像頭,,涉及中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如此規(guī)模化地實施偷拍偷窺,,提高了違法獲利的收益,,也顯示出這條產業(yè)鏈的龐大。
從技術上講,,偷拍偷窺現(xiàn)象泛濫,,與拍攝設備的升級有很大關系。現(xiàn)在的一些攝像設備,,體積微小,,便于藏匿,且人機分離,,就算找到了攝像頭,,也很難抓住安裝設備的人,至于背后哪些人在偷窺,就更難以查證了,。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對于偷拍偷窺等侵犯隱私的行為,在法律層面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根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然而,,這僅僅局限于對性質較輕的偷拍偷窺行為進行處理,對于一些規(guī)模較大,、性質較為惡劣的偷拍偷窺行為,,司法層面要直接入刑定罪卻并不容易。
因為依據(jù)刑法規(guī)定,,偷拍行為可能涉及的條款,,通常是“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但對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認定,有一定的門檻?,F(xiàn)實中,,一些常用的拍攝設備很難被認定為竊聽、竊照專用器材,。
正因如此,,很多法律人士都曾提議,在刑法中增設“隱私罪”,,對偷拍偷窺等行為進行直接約束,,從而切實解決違法成本低的問題??紤]到此類行為正在逐漸朝著低門檻,、規(guī)模化的方向發(fā)展,,在立法層面,,確實有必要展開研究,,探索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必要性。
當然,,相關法律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時間,,要保障隱私安全,更緊迫的是對整條產業(yè)鏈的全環(huán)節(jié)進行無死角的打擊治理,。
比如,,從源頭來講,對相關針孔拍攝設備的生產售賣,,不妨逐步過渡到實名制,。對酒店、試衣間等偷拍偷窺高發(fā)的場所,,應該進一步明確經營管理者的安全審核責任,,倒逼其強化管理,提高排查力度,。針對一些家庭攝像頭遭破解的問題,,攝像頭的生產商家和運營平臺,同樣需要強化主體責任,,不斷完善隱私防護機制,,避免賬號等信息被泄露竊取。
另外,,也得提醒那些有“窺私欲”的人:窺探他人的私密生活,,已經涉嫌違法。抵制偷拍偷窺行為,,每個人都應該有基本的法律自覺,。這種自覺意識,既是在保護他人,,也是在保護自己——偷窺固然可以滿足一己私欲,,但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偷拍鏡頭下的“犧牲品”,?(熊志)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偷拍 偷窺 攝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