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人物
郭相穎:守了大足石刻50年
“來世若有擇業(yè)時,,再臥青燈古佛前”
郭相穎:守了大足石刻50年
公元3世紀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藝術經西域傳入中國,,又一路由北向南,最終在中國西南落下一筆重彩,,形成始建于唐宋的重慶大足石刻,。從寶頂山到北山,大足石刻以“五山”為代表,。北山摩崖造像一號像“韋君靖碑”,,清楚記錄著從唐末經五代到南宋幾百年的造像過程,,大足石刻因而也被稱為“唐宋雕像的陳列館”。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5年,耗時8年的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修復工程通過驗收,,800多歲的千手觀音重煥新生,,宣告這個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主體修復完工。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工程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等現(xiàn)代科技,,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中應用,。
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郭相穎,今年已經85歲,。他37歲來到這里,,從無水無電獨自守山,到見證成功申遺,,陪伴大足石刻半個世紀,。日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郭相穎說:“中國石窟寺保護70年,,我在其中50年。酸甜苦辣都嘗過,,十事九成無遺憾,,來世若有擇業(yè)時,再臥青燈古佛前,?!?/p>
中青報·中青網:你從什么時候開始與大足石刻結緣的?
郭相穎:1974年春天,,我正式調到當時的大足縣文物保管所工作,。當時整個文物保管所實際工作的職工,加上我只有兩個人,。我一個人背了一個小鋪蓋卷,,順著爛泥路到山上去,當?shù)剞r民說“又來了個守菩薩的人”,,還問:“聽說你是老師,,現(xiàn)在來守菩薩,工資是不是要降級?”
那種情況下,,我們自己也覺得確實有點“青燈古佛旁”的凄涼,。周圍沒有住戶,條件艱苦,,每天要擔起水桶,,到有清水的地方去接水。如果我一天能夠挑到4桶水(約200斤),,就很滿足了,。有時候早上洗臉的水,還要留到晚上洗腳,。吃飯的柴米油鹽,,都要自己從城里背上山。
但是很怪,,我上山后從沒有見異思遷,,我就“生根”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石窟的藝術感染力,。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畫畫,,上山一看石窟,哎喲,,那么多精美的雕塑,!盡管生活艱苦,要自己種地煮飯,,就都不在話下了,。
中青報·中青網:目前國內石窟保護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是什么?
郭相穎:石窟藝術本來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的,,而石窟在中國之多,,現(xiàn)在的數(shù)量說不定比印度還要多。我搞了一輩子石窟保護,,我們確實是“國寶不少,、欠賬太多”。現(xiàn)在正在逐漸加大對這方面的保護,,一方面是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另一方面是指導思想,。
現(xiàn)在我們的經費比過去多,科技比過去好,,材料也比過去豐富,,但我認為至今還是短板的一點是石刻的風化——(石刻)面積又大又廣,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中。石窟藝術跟保存在博物館的藏品大不一樣,,它是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中,,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如果你用純粹的庫房管理,、陳列式的保護手段,,遠遠不夠。
中青報·中青網:此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修復引發(fā)過爭議,,你怎么看,?
郭相穎:補胎(補塑胎形——記者注)、貼金,、彩繪……這個工程整整花了8年,,其實很長時間是指導思想的辯論、確立的過程:該不該補胎,?該不該貼金,?該不該彩繪?反對的人不少,,但我覺得這個工程是成功的,。
現(xiàn)在我們提倡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什么叫原貌,?哪一天的原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只有現(xiàn)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文物工作者陪伴它的時間也短得很。其實(石窟)從古到今都在貼金,,只不過它剝落了,、殘缺了。我們應該從歷史的根源上去考察什么叫原貌,。
所謂的化學保護,,確實可以讓掉粉、掉小石子(速度)減緩,,但是太容易失效了,,保護時間短,而且對石胎有影響,。在沒有成功的辦法之前,,我是主張用傳統(tǒng)材料,這些東西成本不高,,對本體沒有什么損害,。
當然,,這是有條件的。根據有關材料,,根據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做出方案,經過審批以后,,高質量的工程隊對典型作品進行一定的貼金,、彩繪,我認為是有好處的,。過去用竹簽,、黏土、木棍,、生鐵,,很容易腐朽,現(xiàn)在有一些新材料,,我覺得也應該引進,,至少可以思考。
這個修復工程也培養(yǎng)了人才,。貼金本來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民間工藝,,只是這幾十年斷了,所以我們得重新培養(yǎng)人,。
中青報·中青網:現(xiàn)在參與大足石刻保護,、研究的年輕人多嗎?
郭相穎:現(xiàn)在我們研究院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那簡直多得很,,他們受的教育比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好得多,。
他們在大學學的是一些普遍的知識技能,到了某一地方,,必定還有那個地方特定的內容,。所以當年,凡是有大學生來,,我首先就讓他上山,。我說:“你先上山去,把你工作的對象認清楚了,?!边@個做法現(xiàn)在也繼承了下來,新來的同志會去文物點,,親身體驗怎樣保護文物。
我常常給年輕同志講一個我的人生體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卑宓室昀洌阋ぬ崒嵢プ?。搞文物工作,,有時候查資料、查文獻,,一個字就耽擱你一兩個月,,要切忌煩躁。
從事文物工作是很自豪的事情,。文化自信,,我們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傳播歷史文化不僅啟發(fā)他人的智慧,,還提高了我們自身的智慧,。我們這一行,是把“老古董”變成“新文化”,,我是把文物工作當成歷史課的第二課堂來對待,。
中青報·中青網:你最近參與錄制文化綜藝《萬里走單騎》第二季,感受如何,?
郭相穎:單霽翔同志本身很專業(yè),,用他的精力和智慧,把世界遺產級的文物單位帶動起來,。文物對于文化自信很重要,,要曉得古代是什么樣,就必須要學古代的歷史,,必須要用文物來證實,。《萬里走單騎》已經播出了,,我也看了,,這個節(jié)目很接地氣。
中青報·中青網:文博工作者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年輕人走近古代文化,?
郭相穎:在歷史文物面前,,年輕人或者非本行的人去接觸它,都有一個“時代差”,。要讓古代文化被現(xiàn)代人接受,,第一,要當好“翻譯”,,要把古文變成白話,,讓古代文化和現(xiàn)在的文化對接,,講解因人而異,使觀眾能夠順利地理解他們觀察的對象,。
第二,,講解要風趣、不死板,,而講解者自己心里又要明白知識傳授才是目的,,不是嘻嘻哈哈笑一聲就了了,要讓年輕人覺得有知識沉淀,。
編輯:馬嘉悅
關鍵詞:石刻 大足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