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五名基層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故事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 題: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五名基層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故事
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
人大代表是一座橋,,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萬千群眾。他們步履不停,,在各自崗位上,,盡職盡責,,發(fā)光發(fā)熱,體察民情,,為民代言,。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比涨埃珖舜蟪N瘯k公廳舉辦集體采訪,,五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以“云上”交流的方式,分享履職故事,。
曾經毛烏素沙漠“沙進人退”的真實寫照和痛苦記憶,,深深扎在全國人大代表石光銀的心里?!拔覐男『尥噶孙L沙,,立誓長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p>
石光銀童年生活最深刻的印記,,就是“飛沙走石”和“搬家”。一場場風沙過后,,莊稼,、房屋都被沙子給埋了。記憶中,,他的父輩搬了九次家,。
三戰(zhàn)“狼窩沙”時曾兩戰(zhàn)兩敗,嚴重挫傷了治沙人的積極性,。每每遇到困難,,石光銀會想到被沙子吞噬的童年伙伴,想到在風沙中艱苦生活的百姓,?!帮L蝕沙埋,他們連基本的生存和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只有治住沙子,,才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p>
作為治沙造林事業(yè)的模范人物,,石光銀40多年來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榮獲“七一勛章”,。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將治沙進行到底,?!彼f,作為一名人大代表,、老共產黨員,,更要履好職,將治沙與致富,、鄉(xiāng)村振興相結合,,發(fā)揚老黃牛精神,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也誕生了全國第一個設在街道的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確定了長寧區(qū)虹橋街道作為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
“立法走入尋常百姓家。老百姓在參與立法的過程中,,走出了家門,,敞開了心門?!遍L寧區(qū)虹橋萍聚工作室黨支部書記朱國萍說,通過參與,,居民們對法律草案提出意見建議,,更主動地用法治思維商量和解決問題。
十多年前,,朱國萍向居民公開手機號碼,,每天24小時開機。如今,,“萍聚工作室”作為朱國萍的人大代表聯(lián)絡站,,就設在馬路邊?!叭舜蟠砼c老百姓之間‘零距離’,!”
小區(qū)里“停車難”成了“老大難”,怎么解決,?朱國萍把物業(yè),、業(yè)委會、有車族,、無車族召集起來,,商量出“綠化上墻”方案,,騰出近200個車位?!坝萌罕姷闹腔劢鉀Q群眾的難題,,這就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實踐的生動案例?!?/p>
四子王旗,,內蒙古自治區(qū)19個邊境旗縣之一。透過手機鏡頭,,四子王旗查干補力格蘇木格日勒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朝勒孟向記者們展示了帳篷外的草原景象。
“嘎查”是蒙語中“村”的意思,。朝勒孟所在嘎查總面積464平方公里,,有草場69.6萬畝。他帶領嘎查牧民,,發(fā)展“旅游+扶貧”模式,,實現(xiàn)從等待“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
搞旅游,,搞活了經濟,,也解放了思想。牧民布日格德,,曾因羊價下跌欠了不少債,,2016年辦起牧家樂后,一年純收入10萬多元,,當年就還清了債務,。如今,全嘎查105戶牧民已有80多戶建起了牧家樂,。
“我們嘎查脫貧了,,牧民生活越來越好,大家都說只要堅持跟黨走,,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朝勒孟說,。
草場是牧民的命根子,。過去,由于過度放牧和干旱等自然因素,,四子王旗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如今,在朝勒孟帶領下,,生態(tài)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美麗與發(fā)展雙贏,,“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草原,這是牧民長久富裕的根本,?!?/p>
建成環(huán)村公路,依靠傳統(tǒng)畬寨開發(fā)鄉(xiāng)村民宿和傳統(tǒng)美食,,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談起村莊變化,,江西省資溪縣烏石鎮(zhèn)新月畬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蘭念瑛如數家珍,僅2020年村里就接待游客10萬人次,。
“我會繼續(xù)聆聽群眾心聲,,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以實際行動為人民用權,、為人民履職、為人民服務,?!睂τ谖磥恚呀浻辛擞媱?。
“下一步,,我們還要全力‘引鳳歸巢’,讓農村成為前景廣闊的舞臺,,吸引更多在外創(chuàng)業(yè)打工的群眾回家創(chuàng)業(yè),,成為新型農民?!碧m念瑛說,。
羅應和就是回鄉(xiāng)發(fā)展的典型。
2015年,,外出務工的他創(chuàng)業(yè)失敗后回家務農。老家貴州省惠水縣擺金鎮(zhèn)斗底村是個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滯后,,不通自來水,不通硬化路,。
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不少群眾對搬離故土心存焦慮,羅應和第一個簽下了搬遷協(xié)議,。他走家串戶,,給村民們講政策、算細賬,,并帶頭拆除了自家舊房,。堅定了信心的鄉(xiāng)親們,,全部簽下協(xié)議,搬出大山開啟新生活,。
2016年11月,,安置點設立新民社區(qū),成立黨支部,,羅應和被選為新民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人住下,,如何讓心留得下,?羅應和對接相關單位和機構,探索開辦移民培訓夜校,、搭建社企供需平臺,、開發(fā)社區(qū)就業(yè)崗位等,讓搬遷群眾不僅安了家,,更安了心,。
搬遷5年多來,新民社區(qū)消除“零就業(yè)”家庭,,群眾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800多元,,是搬遷前的3倍,“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
“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绷_應和說,未來路還長,,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更感責任重大,,要及時將搬遷群眾的殷切期盼傳遞上來,把黨的政策第一時間傳達下去,。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