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聞 >時政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丨黑土地上,抓牢玉米“中國芯”
新華社長春8月2日電題:黑土地上,,抓牢玉米“中國芯”
新華社記者丁玫,、宗巍、薛欽峰
夏日里的黑土地,,青紗帳一望無際,。在全國產(chǎn)糧大縣吉林省梨樹縣,走進富民種業(yè)科技示范園,,一排排挺拔的玉米就像接受檢閱的士兵,,穿梭在青紗帳里的農(nóng)技人員正忙著進行育種試驗,。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指出,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這句話對我這個搞了十幾年種子研發(fā)的人來說,,既振奮信心,又讓我感覺重任在肩,,必須加快選育更多裝上‘中國芯’的玉米品種,。”富民種業(yè)科技示范園負責人張彥民說,。
作為梨樹縣主要玉米新品種的繁育基地之一,,這個面積20多萬平方米的種業(yè)科技示范園,已經(jīng)成功選育出上百個玉米新品種,,其中十幾個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并推向市場,,在東北地區(qū)已經(jīng)累計推廣上千萬畝。
“你瞅瞅這一株,,長得‘清秀’,秸稈結實,,是正在培育的新品種,。”說起玉米種子,,張彥民打開了話匣子,。“洋種子”沖擊國內市場,,一直是張彥民心頭一塊沉甸甸的石頭,,他也暗下決心,種子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關鍵,,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科技示范園里既有育種基地,也有實驗室,。作為農(nóng)業(yè)的“芯片”,,種子的科研攻關意味著大量資金投入和漫長的周期,有時上百萬元的投入,,從上萬個新品種組合中才能選育出一個優(yōu)良品種,。
在海南建實驗基地、與高校開展合作……張彥民和團隊不斷探索,。比如,,通過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吉林省農(nóng)科院等科研力量支撐,,不僅應用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還通過玉米棚膜種植科研材料試驗,,在吉林黑土地上實現(xiàn)玉米科研材料兩季種植,大大縮短選育時間,。
在示范園一塊田地里,,玉米根系牢牢地扎進土壤,用力拉扯玉米稈,,一松手,,迅速回彈?!坝衩锥挻謮?,抗倒伏?!闭f起新品種的抗倒伏能力,,張彥民一臉驕傲。去年八九月份,,吉林遭遇臺風“三連擊”,,玉米大面積倒伏,當?shù)乜沟狗贩N卻表現(xiàn)良好,。種糧大戶張文鏑的90公頃抗倒伏玉米沒受影響,,賣糧收入超過300萬元。
抓牢玉米“中國芯”,,既要育種,,還要育人。在示范園的育種基地,,還活躍著一群大學生,。在試驗田里,李水英正在烈日下給玉米授粉,?!?0后”李水英來自新疆,是遼寧職業(yè)學院的大一學生,。正值暑假,,李水英沒有回家休息,而是選擇社會實踐,,主動到鄉(xiāng)村“吃苦”奮斗,。
“眼下正是玉米吐絲授粉的關鍵期,早上5點多起床,,7點準時下地干活兒,,除了中午短暫休息,一直干到太陽下山,?!崩钏⒄f,。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她不僅掌握了給玉米授粉的技巧,,還對育種越來越感興趣,。
十幾年的育種生活,張彥民說辛苦但值得,,他結識了當?shù)匾慌就篮系娜?。這些黑土地上的育種人,既有農(nóng)業(yè)專家,,也有種糧大戶,,還有種子公司負責人。大家經(jīng)常在一起交流,,談得最多的是田間地頭新變化,,期盼最多的是為玉米裝上“中國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好種業(yè)翻身仗,。如何讓種業(yè)裝上更多“中國芯”?張彥民倍感肩上的重擔,,也爭分奪秒加快研發(fā),。今年,示范園又有5個選育成功的玉米新品種將參加國家和省級審定,。他說,,有越來越完善的科研體系,,越來越龐大的研發(fā)團隊,,還有越來越多熱愛農(nóng)村的年輕人,玉米“中國芯”一定會牢牢抓在咱們自己手中,。
編輯:劉紅色
關鍵詞:玉米 中國芯 黑土 土地 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