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福建木偶戲傳承“后繼有人”
中新網漳州7月27日電 (記者 張金川)“創(chuàng)造偶人世界,,指頭靈活十分,,飛禽走獸有表情,,何況旦生丑凈……”這是郭沫若1962年對漳州市木偶劇團高超技藝的贊譽和評價,。
每逢周五周六晚上,在位于福建漳州古城的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內,,木偶表演藝術家們都會如期而至,,為市民獻上精彩的木偶戲表演。
日前,中新網記者走進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探訪,,青年木偶表演藝術家陳黎暉熟練地“擺弄”著他最拿手的丑角木偶,,當他用手指操控木偶做出伸脖子、搖紙扇,、踢腿等動作時,,現場爆發(fā)出陣陣笑聲。
福建木偶戲是中國木偶表演藝術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為提線木偶與掌中木偶兩種,。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加之福建木偶戲表演技法復雜,,年輕人學習、傳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戲后繼乏人。從2006年開始,,相關社區(qū),、群體和代表性傳承人圍繞培養(yǎng)傳承人的主要目標,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yǎng)計劃”,。
該計劃于201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yōu)秀名冊,。陳黎暉是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受益者,他12歲起學習木偶戲,,至今已有30多年,。作為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人,他曾到二三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演出,。
在傳承路上,,讓陳黎暉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他深入美國民間開展11天的“草根之旅”。其間,,他到訪了馬里蘭州7個縣多個學校,、社區(qū),與3000多名學生,、教師,、普通民眾交流,并入住當地家庭,。
“以前訪問演出,,演完就走了,觀眾不認識你,,你也不了解觀眾,。而那次可以跟大家互動,還在當地家庭入住,,非常難得,。”陳黎暉說,。
“通過交流讓不同年齡層的美國民眾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陳黎暉表示,,希望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也能夠有更多貼近民眾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戲劇,。
以五指操縱的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fā)展歷程,,與其他戲劇藝術的發(fā)展是相似的,都是走不斷完善,、不斷創(chuàng)新,,由低向高、層層推進的發(fā)展道路,。
把木偶操縱得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莊陳華當首屈一指?,F年78歲的莊陳華是陳黎暉的老師,,“角色是丑的,人們鑒賞時是美的,?!鼻f陳華說,外國人曾生動地講了一句評語:“可愛的丑人?!?/p>
據莊陳華介紹,,因對木偶藝術的熱愛,1958年,,年僅14歲的他考入了福建龍溪藝術學校木偶班,,從師藝術大師楊勝,專攻丑行,,畢業(yè)后分配在漳州市木偶劇團,,與大師一道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人物角色。
莊陳華主演過幾十部布袋木偶劇,,其代表作《大名府》《搶親》《賣馬鬧府》等作品常年盛演,,并在《掌上藝術》《八仙過海》《擒魔傳》等幾十部木偶影視劇中擔任主要角色,,以其高超技藝,、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木偶表演技藝,,贏得國內外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贊揚,。
莊陳華稱,他繼承楊派的木偶表演藝術,,對木偶表演進行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獨創(chuàng)發(fā)明了木偶“關節(jié)腿”等表演技藝,豐富了木偶戲的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
“從業(yè)以來,我收了20多個徒弟,?!鼻f陳華說,從1978年起,,他曾任多屆福建省藝校漳州木偶班老師,近年來,,他開展傳承工作,,2014年在廈門藝校木偶班任教,2015至今在漳州藝校木偶班任教,。在兩岸藝術交流活動中,,他還收了兩名臺灣木偶演員為徒。
漳州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就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臺灣地區(qū)等,。原漳州市木偶劇團始建于195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授予“藝術交流漳州實驗基地”。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及漳州木偶頭雕刻兩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成為全國唯一雙文化遺產單位,。
如今,陳黎暉18歲的兒子已完成木偶學校的學業(yè),,即將走上木偶“丑角”表演的傳承之路,。
漳州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負責人岳思毅指出,劇團注重打造藝術品牌,,不斷探索,、改革和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一個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他表示,,九年來,漳州致力于加強木偶戲傳承人的培養(yǎng),、搶救復排傳統(tǒng)經典劇目,、創(chuàng)排新劇目、布袋木偶理論研究及撰寫等,,中心青年演員多人獲獎,,取得明顯的效果。他表示,,木偶戲發(fā)展仍面臨后備人才不足的隱憂,,需要未雨綢繆。(完)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木偶 傳承 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