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資訊
桑植:綠色家園的紅色寶藏
劉洋 王雙
在紅二方面軍的誕生地和長征出發(fā)地洪家關,緬懷革命先烈,;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八大公山,,享受幽林覓趣;在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與“土著”們共唱桑植民歌,學習擺手舞,、杖鼓舞……湖南桑植這片紅色熱土展開色彩斑斕的畫卷,,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
“春風似貴客,,所至盡繁華,。”5月上旬,,桑植縣文旅廣體局公布統(tǒng)計數據:“五一”假期該縣累計接待游客14.77萬人次,,同比增加28.54%;實現旅游收入4431.66萬元,。其中以洪家關旅游區(qū)紅色旅游和鄉(xiāng)村旅游最為紅火,,占旅游總人次的72.40%。
紅土地上別樣“紅”
桑植位于湖南西北部,,地處武陵山脈腹地,。這里是賀龍元帥的故里,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革命戰(zhàn)爭年代,,當時僅有10萬多人口的桑植縣,有5萬人參加革命及紅色政權建設,,有2萬人跟隨賀龍參加革命,,有4000多人踏上長征路。新中國成立后,,回到桑植的不到50人……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歷史陳列館,。毛澤東曾贊揚紅二方面軍的長征事跡:‘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跡?!痹谥袊まr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館,,專業(yè)的講解,將游客帶入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距離桑植縣城10公里的洪家關,賀龍故居與賀龍紀念館坐落于此。在距離兩地不遠處,,有座被當地人稱之為永安橋,、賀龍橋、紅軍橋的木橋,,這里曾一次次被敵人摧毀,,又一次次被人民重建。如今,,橋下潺潺流過的溪水似乎仍在訴說當年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
近年來,桑植縣實施“旅游融合,、產業(yè)扶貧,、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堅持“紅色當頭,,三色融合”發(fā)展思路,,主動融入張家界旅游經濟圈,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張家界市政協(xié)副主席,、桑植縣委書記劉衛(wèi)兵介紹,桑植縣已重點打造了羅峪整編指揮部舊址,、刀劈鹽局舊址,、云頭山戰(zhàn)爭舊址、陳家河大捷紀念碑,、洪家關革命烈士紀念塔,、紅花嶺紅軍戰(zhàn)斗遺址、紅二方面軍出發(fā)地紀念館,、賀龍故居,、賀龍紀念館等景區(qū)。其中,,賀龍故居,、賀龍紀念館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qū)”之一,入選“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去年,,在桑植召開的湖南省政協(xié)“挖掘全省紅色文化資源 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協(xié)商會上,劉衛(wèi)兵表示,,要加強和有關部門的聯(lián)系對接,,爭取更多支持關注,推進桑植紅色文化高質量發(fā)展,。
如今,,桑植正加快提升紅色旅游配套服務水平,,不斷促進景區(qū)全面升級。劉家坪,、洪家關景區(qū)建設完成投入3.1億元,,賀龍紀念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指揮部舊址,、司令部舊址等紅色景點修繕一新,;九天峰巒景區(qū)已完成國家4A級景區(qū)創(chuàng)建,今年正在進行景區(qū)配套設施建設,??偼顿Y約6.5億元的桑植縣紅色教育培訓暨研學基地項目一期工程也將于今年7月1日完成交付使用。隨著張桑高速,、黔張常鐵路的逐漸開通,,桑植紅色旅游呈現別樣“紅”。
綠色家園旅游提檔
“桑植不僅有紅色景點,,這里的山水洞天更是大美如畫,!”一位來自湖北的游客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景觀深深吸引,發(fā)出感嘆,。提起綠色旅游,,人們往往會優(yōu)先想到張家界市。其實,,在桑植這座小小邊城,,也別有一番洞天。
在利用張家界西線旅游開發(fā)的勢頭下,,桑植縣構建“一心三軸四組團多點”為主的旅游空間,,擴大在張家界旅游中的“桑植份額和話語權”,努力讓全縣旅游資源“活”起來,。
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石柱林立的奇幻溶洞九天洞、集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于一體的峰巒溪天然森林公園,、百里畫廊溇水風景區(qū),、澧水發(fā)源地桑植五道水……自然景觀與人文勝景在此交匯,賦予這片美麗鄉(xiāng)村以悠長韻味,。
隨著黔張常鐵路,、張桑高速通車運行,桑植縣加強了與張家界核心景區(qū)互補對接,,每年近200萬名游客涌入桑植,;洪家關文旅小鎮(zhèn)、苦竹寨改造,、紅色旅游智慧信息系統(tǒng)等等重大項目相繼上馬,。從傳統(tǒng)“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發(fā)展模式轉變的桑植縣,,大步邁向旅游強縣。
旅游發(fā)展起來后,,家住洪家關的村民劉孔明在家門口開起手工藝品門店,,用自己的手藝吃上了旅游飯,生意好時,,每月有幾千元的收入,曾是貧困戶的他在2019年脫了貧,。從外務工回鄉(xiāng)的“80后”村民谷思鈺則是桑植縣電子商務中心平臺的受益者,,通過微信、淘寶等電商平臺,,她把當地的農產品銷到了全國各地,,并且正在計劃向旅游商品進軍。
如今,,昔日荒山已建成桑植白茶采摘體驗園,。從養(yǎng)在深閨到為眾人識,粽葉,、蘿卜,、竹編、菊花芯柚等眾多“桑植特產”也和白茶一樣走出深山,,走向了市場和更多外鄉(xiāng)人的餐桌,。去年9月29日,“印象桑植”農產品示范館開館,,進一步拓寬桑植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當地農戶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小康路”,。
民歌唱出幸福調調
“桑植是個好地方,,地是刮金板啦,山是萬寶山,,樹是搖錢樹呀,,人是活神仙……”一首《桑植是個好地方》唱出了屬于桑植人的幸福感。源遠流長的桑植民歌,,曲調豐富多變,,旋律優(yōu)美動聽。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民族文化上,桑植縣深入挖掘白族,、土家族民俗文化底蘊和桑植民歌,,主打紅色文化和以桑植民歌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將山水美景、民俗風情與紅色旅游緊密結合,,讓游客既能賞景聽歌,,又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填補了旅游勝地張家界在紅色旅游和白族民俗體驗方面的空白,。
生長于桑植田間地頭的藝術形式伴隨歌聲走出大山,,在更高更大的舞臺大放異彩。桑植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謝德才說,,2019年,,桑植縣成功舉辦湖南省紅色旅游文化節(jié)暨桑植民歌節(jié);2020年,,組織參加省旅博會和省紅色旅游文化節(jié)等節(jié)會,,赴黔張常鐵路沿線重要節(jié)點城市宣傳推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如今,“張家界看山看水,,桑植聽歌看戲”已經成為不少游客的選擇,。桑植非遺文化也在當地旅游演藝、人文景點等文旅產業(yè)中唱起了“主角”,。
“來到桑植,,你會知道這里的山上冒民歌,樹上長民歌,,地里種民歌,,鍋里煮民歌,河里流民歌,?!敝x德才說,“桑植民歌為何這么奇特,?因為,,這里山水的靈氣養(yǎng)育了她,這里土地的肥沃滋潤了她,,這里民族風情的獨特裝扮了她,。她折射出了桑植人民過往的歲月?!?/p>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桑植 旅游 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