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指尖上的祝愿,,不變的親情——@今年的你怎么拜年,?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題:指尖上的祝愿,不變的親情——@今年的你怎么拜年,?
新華社記者
云端千里寄相思,,指尖輕觸送祝福,。
大年初一,,拜年正當時,。與往年相比,,由于疫情影響,今年人們拜年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郵寄年貨,、視頻連線、無接觸拜年……新年俗帶來了一系列改變,,但不變的是對至愛親朋新春美好的祝愿,,對親情的無限守望。
牛年已至,,辛丑迎春,,今年的你怎么拜年?
拜年禮的新變化:從送“口?!钡剿汀捌肺丁?/strong>
35歲的樊豫濤是上海一家潮玩買手店店長,。這兩天,,不少年輕人來到他的店里,,爭相給身邊的朋友買拜年禮物?!氨热缥业昀锏腂E@RBRICK積木熊,,有不少年輕人選擇將它作為拜年禮物?!?/p>
樊豫濤記得,,小時候拜年,人們送的最多的是“口?!?。成盒的糕點、堅果酥糖,,寄托了人們對親朋的美好心意,。“如今,,人們更愿意選擇一些個性化的拜年禮物,,我和身邊的朋友都喜歡潮流玩具,今年過年特地選擇了不同的玩具快遞給親友,?!狈f。
中國商業(yè)經(jīng)濟學會副會長齊曉齋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單純用物質(zhì)價值衡量禮物的時代漸漸遠去,拜年禮正在從送“口?!边^渡到送“品味”,。
“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開始追求個性化,,他們希望通過送出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表達自己對收禮者的愛和祝福,?!饼R曉齋說。
變化的不止拜年禮物,,“無接觸拜年”的新時尚,,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正悄然興起。
27歲的楊偉浩來自河北滄州,,是中建三局上海分公司的一名安全員,。為響應就地過年號召,今年他和同事選擇留滬過年,。
“剛和父母視頻連線完,,打算再給他們寫一封信?!睏顐ズ旗t腆地說,,有些祝福視頻里不好意思說,想通過文字傳達給父母,。
視頻拜年,、微信拜年,家庭群里搶紅包,,“無接觸拜年”依然可以過出熱鬧年,。
拜年語的流變:“云端”寄思念 “指尖”送祝福
福牛窗花、紅紙燈籠……大年初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實驗室內(nèi)裝飾一新,。
實驗室研究團隊成員趙婷來自天津。年前,,她“豪氣十足”地把自己在電商網(wǎng)站上的購物車一清而空,。脫脂牛奶、雜糧禮盒……通過快遞,,趙婷將思念“網(wǎng)購”回家,。
在就地過年的大背景下,線上拜年,、“云端”相聚蔚然成風,。“今年過年,,我會跟家人和朋友一一(通過)視頻拜年,。”實驗室里的山東小伙伊志豪說,除夕夜,,他與遠在外地的女朋友在線上共同守歲,。
隨著信息技術產(chǎn)品的日益普及和大眾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拜年已成為不少地方的新年俗,。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操慧認為,,通過“云端”寄送思念,“指尖”傳遞祝福,,降低了人們因距離而產(chǎn)生的溝通成本,,豐富了現(xiàn)實生活的多元形態(tài),過年的儀式感并沒有因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減弱,。
伴隨著“直播拜年”“網(wǎng)上紅包”的興起及各種網(wǎng)絡商業(yè)形態(tài)的烘托,,傳統(tǒng)佳節(jié)的熱鬧氣氛,在特殊的背景下得以傳續(xù)和延伸,。
拜年情:形式變化 親情依舊
過年的形式千變?nèi)f化,,但守護親情的主題卻不變?nèi)绯酢?/p>
“媽媽,你在鄭州要好好的,。我和弟弟會聽奶奶的話,,照顧好自己?!贝竽瓿跻?,家住河南省鹿邑縣完劉村的張鑫媛,、張鑫嶼姐弟倆一大早便撥通了媽媽位虹的視頻電話,。
“你們要聽奶奶的話,媽媽節(jié)后忙完就去看你們,?!币曨l那頭,眼淚早已浸滿了位虹的雙眼,。她屢屢回頭,,不忍直視姐弟倆。
鑫媛姐弟這對留守兒童,,是鹿邑縣志愿服務隊隊員張會的長期幫扶對象,。張會介紹,姐弟倆的父母一個在山西當兵,,一個在鄭州打工,,今年過年都不能回家。春節(jié)期間,,她特地來到兩位小朋友家,,為他們送來新棉衣、新碗筷。
“我們希望通過走訪,、慰問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和自己的父母視頻連線,讓他們也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年味,?!睆垥f。
自媒體多元化的互動方式,,促進更多無法團圓的家庭實現(xiàn)了“云端相聚”,。
牛年新春,江城武漢洋溢著一派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在武漢市武昌區(qū)徐東路上,,快遞員劉濤騎著一輛紅色“電驢”,奔馳在外賣派送路上,。
從2019年11月入職至今,,劉濤參與調(diào)度、配送的外賣訂單近萬單,,小“電驢”的行程超過2萬公里,。劉濤說,今年就地過年的人不少,。為滿足更多人的外賣需求,,也為在春節(jié)期間多接單,他選擇留在了武漢,。
回想過去的一年多職場生涯,,劉濤覺得對家人虧欠太多。長期的早出晚歸,,孩子都對他有些生疏了,。初一上午,他剛剛給家人打電話拜年,。談起自己的新年愿望,,劉濤脫口而出:“牛年一定要牛氣沖天,多掙些錢,,多陪陪家人,。”
華中師范大學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教授孫正國認為,,高科技的運用帶來拜年習俗的多樣化,,傳統(tǒng)的拜年習俗所具有的親情交流、友情互動,、愛情融合的特點在科技硬核力量的支撐下,,反而更能使親情,、友情、愛情等“三情”比以往更能突破時空限制而得以傳遞,。
“團聚是春節(jié)年俗文化的核心,,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渴望從未改變。年味在客觀上淡化,,但并沒有影響中國人骨子里的情感傾向與價值選擇,。人們對‘年’依然心生寄托,依然期待團聚與感情的交融,?!睂O正國說。(記者翟濯,、吳霞,、趙旭、馬曉冬,、王自宸)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拜年 親情 指尖 過年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