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一期
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新的國際化表達—評楊超的陶瓷藝術
楊超立足于國際化的藝術審美視野,,結合意大利,、德國,、芬蘭等藝術設計的理念,,將中國陶瓷藝術表達放置到國際對話的舞臺,,通過對陶瓷藝術的表達方法研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東瓷西韻”的中國陶瓷藝術創(chuàng)新表達思路,并將這一方法的實踐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國際化審美的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并應用于大型文化,、商業(yè)空間當中。
東瓷西韻—石榴系列 2018年 / 楊超
一,、 楊超藝術設計背景:東西美學融合
在景德鎮(zhèn)的學術活動中,,筆者了解到楊超曾于2013-2014年,獲得德國政府出資的DAAD藝術家全額獎學金赴布倫瑞克美術學院設計學習,,學習完成回國后,,其研究項目《東瓷西韻—東西方語境融合下的陶瓷創(chuàng)意設計研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yōu)資助”立項。2015年,,楊超被芬蘭阿爾托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2019全球QS藝術與設計領域排名第7位)聘任為客座研究員,,進行“中國元素的國際化視覺傳達設計”研究。2019年,,楊超的創(chuàng)作項目《東瓷西韻》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基金立項資助,。其作品先后被江西省博物館、寧波博物館等國家一級博物館收藏,。
楊超,,作為現代藝術設計領域的青年藝術家,活躍在各大設計領域中,,其豐碩的藝術成果與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離不開,。回顧十余年的設計之路,,他致力于研究中國元素在陶瓷文化的國際化視覺傳達設計,,已經逐漸形成了較鮮明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文字和陶瓷圖形設計風格,這些設計作品先后榮獲紅點獎,、至尊獎,、iF設計獎、意大利A設計獎金獎等多達160余項具有影響力的國際設計大獎,。而近些年,,他逐漸將在設計領域的實踐研究經驗運用于當代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作之中,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從視覺傳達跨界到軟裝空間,、當代藝術的轉向,這些都是基于他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對設計實踐性研究的開拓性探索,。作為一名設計師,,其不拘泥于視覺傳達設計的學路局限,勇于嘗試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陳設,、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將自身學識與修養(yǎng)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出了別開生面的“東瓷西韻”藝術形式,。
東瓷西韻—和 北京國際俱樂部項目 2019年 / 楊 超
二,、 當代陶瓷藝術形態(tài)的情境表達
在文化觸變背景下,國際上亦出現了將本土文化與異國,、國際化審美相融合的藝術設計案例,。意大利米蘭設計團CTRLZAK(2010)的“瓷混”CeramiX Art研究項目提出將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相互融合的創(chuàng)作理念,分別選擇了中國和歐洲的24款經典的花瓶,、盤子,、碗和杯子造型和畫面進行組合,,呈現西方和東方的美學之間的融合,,作品曾被盧浮宮、威尼斯雙年展等世界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選中,。
作為當下的瓷文化代表人物之一,,楊超以自身的生活成長背景為基礎,依托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的設計表達作為研究對象,,從東西方文化,、美學和社會的語境融合角度中,深入探索了陶瓷藝術作品的國際化審美表達:既蘊含東方文化內涵,,又符合西方的審美法則,,展現了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藝術審美形式。通過進一步采訪了解其形式法則總結如下:
(一)開辟一條全新的陶瓷藝術表達之路
通過研究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的東西方文化和審美表達,,楊超力求為推動中國陶瓷藝術向前發(fā)展盡自己微薄之力,。景德鎮(zhèn)陶瓷的歷史悠久不用過多贅述,其材質,、技藝等都與自然萬物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作為有著優(yōu)厚傳統(tǒng)文化的陶瓷大國,我們迫切需要從傳統(tǒng)中找尋滋養(yǎng),,以推動現代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楊超立足于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陶瓷工藝的同時,突破傳統(tǒng)藝術范式與風格,,從傳統(tǒng)中來又敢于顛覆傳統(tǒng),,試圖開辟一條全新的陶瓷藝術表達之路。能否在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中發(fā)現新的可行性與生命力,,使中國陶瓷藝術以一個完整的姿態(tài)與西方藝術進行平等對話,,這實際上也是楊超一直致力于解決的“當代性”問題。
(二)探索從中國元素到國際風格的藝術表達方法
楊超在研究視覺傳達設計的同時聚焦陶瓷藝術,,對陶瓷藝術的東西方文化和審美融合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作展開研究,,探索從中國元素到國際風格的藝術表達方法,。基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背景下,,提倡國家文化藝術在內容上,,要讓世界看懂并與世界雙向對話;傳播上,,要融入世界語境,,打開視野走向世界前沿。他的研究立足陶瓷藝術,,兩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其研究成果勢必能夠為中國其他藝術領域的國際風格表達起到借鑒和參考作用,。
(三)探索當代陶瓷藝術的多維應用功能
傳統(tǒng)陶瓷藝術多以花瓶,、瓷板畫、瓷盤等相對傳統(tǒng)的方式作為陳設加以應用,,楊超則試圖打破傳統(tǒng)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應用功能,,探索將具有國際化審美的“東瓷西韻”陶瓷藝術作品在當代外交場合、文化傳播,、商業(yè)藝術空間等方面開拓性地加以應用,,這些在其所參與的上海悅江餐廳、北京國際俱樂部大廈項目均有體現,。傳承與發(fā)展,,破與立,透過他的作品,,世界看到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也看到了今天中國藝術家的創(chuàng)新力和使命感。
東瓷西韻—悅江 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悅江”餐廳項目 2019年 / 楊 超
三,、 《東瓷西韻》系列作品的審美表達分析
中國以“瓷器之鄉(xiāng)”而聞名,。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陶瓷更需要融入國際化的設計風格,,使中國的陶瓷成為符合國際化陶瓷的藝術作品,。楊超運用當代的設計方法,積極探索具有“東瓷西韻”藝術設計審美的作品,。通過《東瓷西韻》系列作品,,將陶瓷設計的視覺語言轉化成了國際化的視覺審美語言。在楊超的藝術作品面前,,哪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也可以跨越重重隔閡,,體會著真誠溝通的美好。
《東瓷西韻》系列之石榴,,將成熟的景德鎮(zhèn)陶瓷工藝與包豪斯現代風格,、形式美法則等國際美學設計表達方法結合,。運用現代設計方法,以石榴為主構圖元素,,縱橫錯落,、變化豐富,充分體現出陶瓷主材料釉和不規(guī)則排列結構的特色,。陶瓷藝術評論家,、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李興華教授對楊超石榴系列作品的評價:“在中國,石榴是多子多福,、富貴吉祥的象征,,是一種吉祥文化符號。作為繪畫元素呈現,,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當下還有民族團結的文化寓意?!稏|瓷西韻》系列之石榴作品中,,當石榴元素,、陶瓷材料,、釉的色彩與現代設計中重復漸變特異的排列方式相結合時,作品中裝飾設計感強,,也兼顧繪畫性和陶瓷工藝的特殊美感,,裝飾、構成,、材料和工藝相得益彰,,極具現代感和審美性。作品本身就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東瓷西韻’陶瓷藝術表達之路,?!?/p>
楊超在研究東西方文化審美融合實踐方面發(fā)揮了大型陶瓷公共空間、文化展覽的實用性,?!稏|瓷西韻—和》,作品由8個國家語言,,413個陶瓷文字字符,、177塊陶瓷條板構成,重量約8.2噸,。作品位于北京長安街的新地標—國際俱樂部大廈的大堂內,,其核心創(chuàng)作過程—施釉,充分利用了景德鎮(zhèn)成熟的燒制工藝,,將最傳統(tǒng)的顏色釉工藝結合瑞士柵格系統(tǒng)和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呈現出具有國際化審美的當代藝術風格,。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陶藝大家、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xié)會會員,、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國際學院名譽院長李見深教授評價:“對設計師而言,,玩陶本身是一種很有快樂感、很隨性的釋放過程,,把許多理性思考與邏輯的線索化解在泥的柔軟,、釉彩的流動,與火焰高溫中不可預知的驚喜,。而楊超正是這樣一位有才華,、有閱歷、有成就的設計師,,把自己的觸角延伸到平面之外的陶瓷材質,,利用自己對平面設計的豐富經驗,在陶瓷的材料上充分發(fā)揮了平面視覺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樣式,、全新形態(tài)的當代設計陶瓷藝術作品,為中國的當代陶瓷藝術國際格局添姿增彩,?!?/p>
在探索國際化審美陶瓷藝術作品過程中,楊超長期堅持前瞻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跋涉在不懈探索的道路上,。早期包豪斯提出的三大設計基本理念:強調技術與藝術統(tǒng)一、設計產品為人,、設計遵循自然規(guī)律法則,;時至今日所倡導的綠色設計、再設計,、可持續(xù)設計等都是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法則的基本理念背景下,,延續(xù)和發(fā)展出的科學、理性,、符合人類發(fā)展的設計理念,。《東瓷西韻》系列之“悅江”是為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悅江”餐廳而創(chuàng)作的,,他運用可持續(xù)設計和再設計的理念將景德鎮(zhèn)廢舊陶瓷花紙回收利用,,這些花紙殘次斑駁帶有青花紋樣,而青花紋樣的花紙縱橫錯落,,與中英文陶瓷字符條板任意拼貼組合,,再隨意澆灑顏色釉在上面?;厥盏呐f材料,、釉的顏色,、字符元素和藝術體驗相結合時,產生了新的融合,。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這件陶瓷藝術作品呈現出對比,、肌理、韻律等獨特的形式美感,,既堅持了可持續(xù)設計發(fā)展理念,,又符合國際化的審美取向。
為上海陶瓷主題餐廳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東瓷西韻—悅江》是楊超多次辛勤前往景德鎮(zhèn)花紙廠收集廢舊花紙所展開的再創(chuàng)作,,觀者不難發(fā)現它們的魅力,。將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的花紙粘貼在西方文字符號上,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經過1370度高溫后的互通共融,。抽象的顏色釉與具象的花紙以及東,、西方文字之間均相互融合。
立足于國際化藝術視野和審美的背景之下,,楊超借鑒意大利,、德國、芬蘭等的藝術設計成功案例,,身體力行地將中國陶瓷藝術表達放置到與國際對話的平臺,,通過對陶瓷藝術的表達方法研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東瓷西韻”中國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新表達之路,,他的選擇清醒而堅定,,并將這一方法的實踐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國際化審美的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并應用于大型文化,、商業(yè)空間當中,發(fā)揮了陶瓷藝術更廣闊的開拓性應用空間,。
(作者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
楊超
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設計師、陶瓷視覺藝術家,,留德學者
曾獲德國DAAD藝術家獎學金留學布倫瑞克美術學院
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東瓷西韻”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陶瓷的文化觸變及審美范式研究”
楊超專注于中國陶瓷的東西方文化和審美的融合研究,,相關作品曾獲得世界三大設計獎在內的德國紅點獎-至尊獎、德國iF獎,、意大利A設計獎金獎等國內外著名設計大獎多達160余項,。并曾應邀出任意大利A設計獎、波蘭奧斯維辛政治海報展等重要國際設計競賽評委,。
楊超作為項目主持人和領銜設計先后完成了螞蟻金服高端禮品訂制系列,、北京國際俱樂部大廈(外交部直屬企業(yè)、項目位于長安街)大堂環(huán)境陶藝設計制作,、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悅江餐廳陶瓷軟裝設計等項目,。
作品被中國陶瓷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寧波博物館等國家級博物館收藏,。
責任編輯:邢志敏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1月第一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陶瓷 藝術 設計 中國 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