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綻放奮斗光芒,,激蕩青春力量——記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
新華社記者
以青年力量,追逐遠大夢想,,綻放奮斗光芒,這是青春最美的模樣。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近日聯(lián)合發(fā)布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跡,展現(xiàn)了當代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立足本崗敬業(yè)奉獻、矢志拼搏不斷奮斗的良好風貌,。
江城武漢,,英雄之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斗中,,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輔導員靳敏,,執(zhí)著守護著自己的學生。在受感染學生最無助時,,她挺身而出,,協(xié)調各方資源,撐起生命之舟,;她動員312名研究生投身戰(zhàn)“疫”,,發(fā)揮專業(yè)特色、扎根所在地區(qū),,開展專業(yè)抗疫,;在就業(yè)攻堅戰(zhàn)中,她想盡千方百計,,在簡歷制作,、面試培訓、心理疏導和社會適應性教育等各環(huán)節(jié)為畢業(yè)生全力護航,。
在武漢封城的76天,,華中農業(yè)大學輔導員祝鑫指導團隊用76幅“武漢大學生抗疫圖志”凝聚正能量,獲數(shù)萬次轉發(fā),;深入調查上萬名大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形成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群體畫像調查報告,為廣大輔導員提供信息支持,;創(chuàng)造性利用網絡動員組織160余名專業(yè)教師,,開展“云談心”和“一對一就業(yè)輔導”,全力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和成長發(fā)展,。
面對疫情大考,,燕山大學輔導員王銀思交出了甘于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答卷,。597個文檔,、62萬人次、410萬條信息,,講述著她和學生的抗疫故事,。疫情期間,線上平臺的迅速發(fā)展激發(fā)了王銀思的靈感,。她主持成立“機思廣益”黨建思政工作室,,創(chuàng)新發(fā)起校際黨支部“云共建”活動,為疫情期間跨區(qū)域開展支部共建提供了新思路。
“教育的本質就是愛”,,這是許多高校輔導員不變的信念,。
云南大學輔導員朱丹在專職輔導員一線崗位連續(xù)工作8年,共陪伴900余名學生走過寶貴的青春歲月,。她積極探索建立困難學生幫扶體系,以“智志雙扶”的理念,,精準剖析每個困難學生的致困根源,,對癥下藥,先后幫助70余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
會“嘮嗑”,,愛“串門”,愛管“閑事”——沈陽工業(yè)大學輔導員李青山深得學生們的喜愛,。他所在的學院,,農村學生比例大,困難生問題突出,。通過家訪,,他為80多個困難家庭送去溫暖,幫助30多個學生成功“脫困”,。
從人人網到QQ空間,,從新浪微博到微信公眾號,13年來,,天津師范大學輔導員張家瑋深耕網絡思政“新陣地”,,與學生互動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13年來,,他撰寫發(fā)布各類網文700余篇,瀏覽量300多萬,,讓學生在互動中受教育,,在參與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
22年堅守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西南政法大學輔導員簡敏對2700多名學生全心投入,。通過“危機信息三級聯(lián)動報告制”“班級考核量化制”“貧困學生登記制”等制度,她努力做到不遺漏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在她的幫助下,,多名有厭學自殺、網絡成癮傾向的學生回歸課堂,。
人的幸福和歡樂在于奮斗,,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斗。
哈爾濱工程大學輔導員劉鐵從事專職輔導員工作13年來,堅持以愛為軸,,為學生成長成才引路導航,。他的學生曾蟬聯(lián)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冠軍,也曾在中國互聯(lián)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上折桂,。在成長為學生心目中“金牌輔導員”的歷程中,,劉鐵也不斷升華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杭州師范大學輔導員錢珊堅持調研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回應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中的疑難困惑。她以“榜樣”為引領,,探索“互聯(lián)網+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變枯燥為生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西安交通大學輔導員庫來西·依布拉音組織開展以“偉大事業(yè),,信念領航”為主題的就業(yè)宣講活動,講述西遷故事,,弘揚西遷精神,,積極為畢業(yè)生搭建平臺、對接單位,,提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渠道,。引導學生將愛國情轉化為報國行,畢業(yè)后主動選擇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青春在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中得到淬煉,,在為黨和人民奉獻中收獲成長,。
為救同學,身中8刀——千鈞一發(fā),,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崔譯文做出的選擇,,感動著千千萬萬的陌生人。這個平時連打耳洞都會喊疼的瘦弱姑娘,,毫不猶豫地推開同學小梁,、以身體阻擋歹徒行兇。
當人們驚嘆她的勇敢時,,崔譯文只簡單地回答:“我只知道,,我不沖上去,她可能會死,?!?/p>
危難時刻,,青春的選擇總是令人動容——
當疫情襲來,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博士研究生趙東主動留守,、參與臨床一線診治,,累計參與接診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0余例;南京醫(y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倪杰第一時間加入江蘇援湖北醫(yī)療隊,,剪短頭發(fā),,在武漢抗疫一線奮戰(zhàn)60余天;2015年進入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單思思,,日夜不眠,、爭分奪秒,只為早一點拿出“硬核”的科研成果維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學生余漢明報名成為一名防疫志愿者,為武漢市100多戶家庭提供買菜跑腿,、上門送藥服務……
生活磨礪,,青春在逆境中迸發(fā)奪目光彩。
照顧患病養(yǎng)父,、假期打工掙錢,、帶著養(yǎng)父一起踏上求學之路……自幼被親生父母遺棄的于婷婷,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擔,。
難題一道道襲來,,她卻沒有向命運低頭??既胫貞c財經職業(yè)學院后,,她在學校、出租屋,、醫(yī)院“三點一線”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著優(yōu)異的成績。
“越是痛苦的東西才會讓人更快地成長,,堅韌是我最驕傲的品格,。”這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yè)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莎生前對自己的評價,。
這是一個靠勤奮讀書從大巴山走出來的川妹子。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期間,,李莎的自立自強,、樂觀向上,讓她很快成為學生們心愛的“莎姐姐”,。
2020年5月,,李莎在回支教學校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支教路上。
當青春夢與中國夢同頻共振,,年輕的生命會譜寫出怎樣激昂的旋律,?
2014年考入武漢科技大學,2015年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報名參軍的聞健,,主動申請去往西藏為祖國守邊疆、護國旗,;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專業(yè)2017級博士研究生李海超,,自幼向往海洋世界,圍繞國家高端裝備及國防建設需求開展科研工作,,將個人夢想與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緊密結合,;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劉智卓,深入甘肅治沙一線,,用所學知識守護祖國綠水青山……
“每個人都是一滴水,,來自大地,匯聚于大海,?!眲⒅亲康母惺埽撬星嗄暌淮男穆暋叭ネ鎳枰牡胤?,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