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點燃音樂鑒賞燭光
多年前,,我在臺北信義路誠品書店讀到蔣勛《美的沉思》一書,,當時給我的印象是這本書可以與李澤厚《美的歷程》媲美。兩本書所談的內容都是關于中國藝術思想的問題,,也都從純粹的藝術觀念走向對藝術形態(tài)的美學思考,。所不同的是,《美的歷程》是一部中國美學史和中國藝術史融為一體的理論著作,,而《美的沉思》則以散文的形式喚起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美的感悟,。正如作家張曉風女士所贊嘆的那樣:“蔣勛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能看清精燦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币苍S有人對蔣勛的著述不以為然,,用純粹的學術眼光去判斷散文式的詠嘆,自然不能找到思辨式的邏輯妙語,。然而,“美”不僅是哲學思考中的產物,,它應該更多地蘊含在視聽感官的回味之中,,蔣勛的妙功正在于點燃視聽感官回味的燭光,用它來照亮大眾的審美視線,。我太太緹娜是蔣勛的粉絲,,當我和她談起閱讀蔣勛著述的體會時,她說:“你何不在音樂美學領域做一些類似蔣勛談美學的嘗試,?”沒想到,,她的這句話竟啟發(fā)了我思考一個新的課題,即把音樂美學和音樂鑒賞融合在一起為大眾做音樂美學的普及教育,。
正當我在構想如何做這一嘗試的時候,,全國政協(xié)聘請我擔任“人民政協(xié)講壇”特聘教授,,并為政協(xié)培訓中心首期培訓班作專題講座,這似乎是一個普及音樂美學的好機會,。面對各行各業(yè)的精英,,如何把音樂美的真諦用鑒賞的方式傳遞給他們,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們都知道,,音樂美學與音樂欣賞應該是音樂學領域的兩端,前者是基礎理論,,是音樂學領域的尖端學術,;后者是大眾實踐,是音樂學領域中的普及活動,。但事實上,,音樂美學的研究離不開大眾的審美認知,而音樂欣賞也需要音樂美學的審美引導,。我把這次講座的題目定為《音樂的美及其鑒賞》,,試圖在音樂美學和音樂鑒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方面,,使音樂美學從理論的象牙塔走進大眾的音樂審美視線,,另一方面,又幫助普通的聽眾提升音樂欣賞實踐中的審美境界,。在這個構思的框架上,,我設計了一個講座的思路:該講座從欣賞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開始,以此展開不同層次的音樂美的內容,;其中包括體現(xiàn)喜怒哀樂的基本情緒,,體現(xiàn)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音樂家個性的風格特征,,體現(xiàn)音樂作品深層內容的精神內涵,以及音樂中的畫面,、視覺形象和文學性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鑒賞來講解,試圖把音樂美的范疇與聽眾聽覺感官的回味連在一起,。第一次講座在北戴河全國政協(xié)培訓中心舉行,,講座的現(xiàn)場反映比預期的要好得多。從開始到結束聽眾的情緒始終十分飽滿,,特別是最后的提問階段,,從學員提出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不同程度地感悟到音樂美的構成及其表現(xiàn)方式,。
此后,,除了在一年數(shù)期的全國政協(xié)培訓班上講課之外,,還應邀在“悲鴻講堂”“鳳凰世紀大講堂”“錢江人文大講堂”“西安音樂大講堂”等各地文化講堂,以及全國各大院校和每年兩期的教育部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班等培訓活動上作該講座,,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6年初,接替我新任的俞峰院長約請我為全院本科生開設一門新選修課,,為了支持俞院長的工作我欣然答應,。經過一個學期的準備,我把《音樂的美及其鑒賞》講座的思路作為課程的框架結構,,分解出包括緒論在內的十五講內容,。該選修課一經納入選修課表,很快就爆滿,。選修的學生來自全院各系的本科生,,大家都很喜歡這門課。經過兩輪授課以后,,2018年,,我向人民音樂出版社負責人介紹了這門選修課的內容及教材出版的想法,社領導非常支持這本教材的出版,,把我的教材寫作計劃提交到選題會議研究通過,,并及時和我簽訂了出版合同。
2019年,,湖南師范大學聘請我為該?!盀t湘學者”特聘教授,學校領導希望我為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學科建設做些事情,,也希望為學校申報國家精品課程提供優(yōu)質教材,。我把《音樂的美及其鑒賞》作為選題向學校申報,并由學校向湖南省教育廳申報,,很快得到批復,,把該課程列為湖南省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由于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的新規(guī)定有明確要求,,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必須經過一輪以上網絡慕課的教學實踐,,評審專家根據教學效果再做出優(yōu)選。為此,,我利用暑假在智慧樹網絡公司為教育部的網絡公開課錄制了50講慕課視頻,向全國高等學校的大學本科生提供兩個學分的免費授課,。據網絡公司提供的信息,,該課程納入網絡視頻公開課不到一個月,已經有50多所大學的近萬名學生選修,。從某種程度上講,,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著高校正常教學秩序的情況下,,《音樂的美及其鑒賞》為全國高校線上教學的網絡授課貢獻了一份力量。
從講座到選修課,,再到網絡慕課,,最后完成教材,這里經過了近10年的課堂實踐,??梢哉f,這本包括緒論在內的十五講文字教材,,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滲透著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以及向大眾普及音樂美學的新思路,。在《音樂的美及其鑒賞》即將問世之際,,不禁驀然回首,要不是太太當初的一句話,,哪來的這本教材,?感嘆之下,萌發(fā)了一個心愿:我把這本小書獻給太太緹娜,。
(作者系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音樂 鑒賞 美學 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