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一位老教師助學助村的二十五年
10月25日重陽節(jié)當天,,記者走進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封丘縣王村鄉(xiāng)瓦窯村的文化大院,,米面糧油堆滿了整間屋子。75歲的封丘一中退休教師王俊仁,,拿著一份手寫著129位村里70歲以上老人的名單,,挨個核對,第二天要給每位老人贈送禮物,。
說話間,,他的手機響了,,打來電話的是79歲的村民崔秀真,“王老師,,俺從閨女家提前趕回村里了,,有啥需要幫忙的?”“等著參加明天活動吧,,有年輕人幫忙哩,!”王俊仁回答。
“我們這里的年輕人可不簡單,!”王俊仁告訴記者,,從1995年算起,這個1400多人的村莊,,一共走出了216名大學生,。
如今的瓦窯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教育村和孝賢村,。
崇學重教蔚然成風
在瓦窯村,,有個特點:村民不比吃穿和排場,比的是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名校,,崇學重教觀念已蔚然成風,。
這樣轉變,,得從25年前說起,。1995年,在王俊仁組織下,,瓦窯村舉辦起了歡送大學生,、資助大學生活動,給他們披紅戴花,,發(fā)放助學金,,這從未間斷。
“我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因為歷史原因,,兩次與上大學的機會失之交臂。加之我是教師,,深刻地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王俊仁在90年代初發(fā)現(xiàn),,有的村民,,孩子16歲就結婚生子了,由于沒有文化,,只能種地或外出打工,,家庭的貧困也在代際傳播,。
村民的教育觀念之變,談何容易,。1995年夏天,,村里一名學生考上河南醫(yī)科大學,王俊仁決定以此為契機,,好好宣傳,。“我琢磨著農(nóng)民都愛看電影,,就請了個放映隊,,260元,我出一半,,村里出一半,。”王俊仁回憶,,那時他的每月收入才三四百元,,手頭并不寬裕。
效果,,卻出奇的好,。一聽說歡送大學生,還放電影,,村民們搬著凳子就來到現(xiàn)場,,人山人海。電影放映前,,王俊仁拉著縣一中的校長,,站在熒幕前,他倆扯著嗓子給村民們講解例子,,誰家考上大學生多,,改變了家庭命運。
打那以后,,王俊仁就給自己定下一個規(guī)矩:瓦窯村只要考上一個大學生,,就放一場電影。他記得十五年前,,村里考上了6個大學生,,他就一口氣放了6場電影,成為十里八鄉(xiāng)轟動的大事,。
放電影宣傳,,只是他做的一件小事。在村里,還有很多王俊仁親手帶大的孩子,。1992年,,王俊仁把9歲的史志強接到了自己家里來住,輔導功課,,并照顧起居,。“如果想要改變?nèi)松?,讀書是唯一的出路,。”這是王俊仁總對史志強提起的話,。
之后,,他自掏腰包,資助史志強上學,,讓這個家中困頓的孩子,,到縣城里念了書。如今,,史志強已在一家銀行工作,,每年都會看望王俊仁,倆人感情早就超越了師生之情,。
如何讓村民真正重視教育,,這是關鍵。王俊仁意識到,,只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讓村民們都參與進來。
2005年,,王俊仁發(fā)現(xiàn)村小校舍破舊不堪,,可是村里沒有條件修繕,。怎么辦,?那一晚,他急得流淚了,,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第二天,,他和家人商量,,出資5萬元,再挨家挨戶動員村民,,籌資4萬多元,,加上找親友拉贊助,一共籌集了25萬元。
王俊仁說:“我自己做起了監(jiān)工,,讓每一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那段時間,,他見到工地上有掉落的水泥,,他就用手捧起來,舍不得浪費一點,。有人說,,他比自家蓋房子還上心。
二十五年用心,、用情,,換來了村民們教育意識的顯著提升。從1995年算起,,這個1400多人的村莊,,一共走出了216名大學生,其中就有19名碩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還有4位大學教師,三甲醫(yī)院醫(yī)生也有4人,?!斑@些數(shù)字還不包括在職的?!睂Υ?,他如數(shù)家珍,笑得合不攏嘴,。
孝賢小鎮(zhèn)遠近聞名
談到發(fā)起重陽節(jié)活動的初心,,王俊仁至今清晰記得,十幾年前,,村里有些不好的風氣,,“一些村民平時對老人不咋地,老人去世后卻把葬禮辦得風光,,這可不行,!”
“要想想辦法,改改這風氣,?!蓖蹩∪屎鸵恍┯型拇迕瘢ぜ野艨赐切┳优恍㈨樀睦先?,找他們的子女談心,。
說干就干,。2011年,第一屆瓦窯村孝老愛親活動舉辦,,王俊仁自己掏了五六千元,,村里和村民也贊助了一部分,總共一萬多元,,請全村70歲以上共72位老人吃了一頓飯,,還分別送上生日禮物,特地準備了大蛋糕,。
在王俊仁的倡導下,,這一活動已經(jīng)堅持辦了十年。如今的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了,,村民更是自發(fā)為老人準備了專場的文藝表演,,村里捐助的資金也比以前多了,多者一千元,,少則兩三百元,,村民捐助的比例在不斷提升。
文化,,在瓦窯村產(chǎn)生了“溢出效應”——通過文化的建設,,不僅讓村民的心更齊了,而且也助推了該村經(jīng)濟的發(fā)展,。瓦窯村“兩委”干部帶著群眾一起干,,將瓦窯打造為特色鮮明的“狀元小鎮(zhèn)、孝賢小鎮(zhèn)”,。
新變化,,隨之而來,以文化助推產(chǎn)業(yè),,這里成立了河南狀元小鎮(zhèn)綠色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下設了兩個家庭農(nóng)場和四個村級合作社;以“狀元小鎮(zhèn)”為主題,,規(guī)劃建設兒童研學基地,。
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25年前瓦窯村村民的人均收入為480元,,2019年人均收入提升至16000元,,高于周邊村莊水平。近些年,,村里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刑事案件。而王俊仁功不可沒,,已經(jīng)自掏腰包投入了三十多萬元,。
年逾古稀的王俊仁,如今還在為村里公益事業(yè)奔走,這樣做究竟值不值,?
“樹高千丈總是有根?。∥沂窃谵r(nóng)村的知識分子,,也是一名退休教師,,有義務在農(nóng)村文化上做一點工作?!蓖蹩∪势胶偷卣f,,“中國農(nóng)村有耕讀傳家的文化,我們現(xiàn)在通過教育宣傳和孝老愛親,,結合實際傳承下來,,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引領工作,當然值得,!”
“像王俊仁這樣的老教師,,與鄉(xiāng)黨委和村黨支部緊密配合,通過文化引領,,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揮各自作用,。”王村鄉(xiāng)黨委書記杜成景如是評價,。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助學 村民 新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