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人物
聞一多的篆刻往事
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執(zhí)教期間,,為紓解生活困難,,自謀生計,掛牌擺攤,,刻章治印,,貼補家用,留下了“文字是我斗爭的武器,,刻章刀是我掙錢養(yǎng)家的工具”的錚錚之語,,凸顯了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所贊譽的“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重操舊業(yè)尋求開源之道
1938年4月,,南遷至云南的清華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南開大學(xué),,在昆明成立了國立臨時大學(xué)——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隨著抗戰(zhàn)不斷升級,昆明經(jīng)濟凋敝,,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聯(lián)大教授們的生活急劇惡化,。聞一多全家老少八口(夫婦倆加上五個兒女和一個保姆),,開支大,薪水不足以養(yǎng)家,,生活捉襟見肘。為了全家不挨餓,,聞一多把僅有的一件皮大衣送去寄賣行,,又把從北平帶來的幾部古籍賣給學(xué)校圖書館,換錢買米,。他在家書中無奈地寫道:“書籍衣物變賣殆盡,,時常在斷炊中度日……”
目睹聞一多每況愈下的苦難生活,朋友們慫恿他以“治印”謀“開源”之道,。聞一多早年赴美留學(xué)時主攻美術(shù),,回國后研究甲骨文、金文與文字訓(xùn)詁,,擅長楷隸,,小篆別有風(fēng)致。1927年5月,,他在好友潘光旦家中閑居無事,,操刀鐫刻了一枚“勝殘守闕齋藏”的藏書章,并為梁實秋刻下閑章“談言微中”,。從此樂此不疲,。他寫信給饒孟侃:“說起來真是笑話。繪畫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歸來,,逡巡兩載,發(fā)妻背世,,詩升正堂,,最近又置了一個妙齡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竟能寵擅專房,遂使詩夫人頓興棄扇之悲,?!辈皇г溨C和風(fēng)趣。
聞一多思慮再三,,覺得篆刻既可增加收入,,又不失風(fēng)雅,,于是欣然聽從大家的建議,篆刻印章,,添補用度,,并對夫人高真說:“我還有一雙手,別的勞動不會,,刻圖章的力氣還有呀,!”
掛牌治印紓解生活困難
聞一多掛牌治印前,浦江清教授精心撰寫了一篇文采斐然的駢文《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
秦鉥漢印,,攻金切玉之流長,;殷契周銘,古文奇字之源遠,。是非博雅君子,,難率爾以操觚;倘有稽古宏才,,偶點畫而成趣,。
浠水聞一多教授,文壇先進,,經(jīng)學(xué)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幾人知己,;談風(fēng)雅之原始,,海內(nèi)推崇。袍輪老手,,積習(xí)未除,,占畢余閑,游心佳凍,。惟是溫黁古澤,,僅激賞于知交;何當琬琰名章,,共榷揚于藝苑,。黃濟叔之長髯飄灑,今見其人,;程瑤田之鐵筆恬愉,,世尊其學(xué)。爰綴短言為引,,公定薄潤于后,。
文中將聞一多與明代篆刻名家黃濟叔、清代治印高手兼經(jīng)學(xué)名家程瑤田并論,極言其學(xué)識淵博,、刻印精湛,。校長梅貽琦獲悉后,聯(lián)絡(luò)馮友蘭,、朱自清,、潘光旦、蔣夢麟,、楊振聲,、羅常培、陳雪屏,、熊慶來,、蔣寅清、唐蘭,、沈從文等11位教授相出援手,,具名推薦,。
1943年秋,,聞一多委托昆明城內(nèi)青云街、華山南路,、正義路上的多家筆墨店,,在顯眼位置張貼治印啟事和潤例,并代收印章,。從此,,聞一多的案桌上多了一本自編印譜,封面左側(cè)的標簽上題寫“匡齋印存”四字,,下署“民國三二年九月”,;這也是聞一多開始掛牌治印的時間。1946年2月,,他在家書中坦言:“弟之經(jīng)濟狀況,,更不堪問……在斷炊之威脅中度日……經(jīng)友人慫恿,乃掛牌刻圖章以資彌補,。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賴此道?!?/p>
聞一多刻印,,專心致志,廢寢忘食,,究竟刻了多少印章,,已無從統(tǒng)計。不過,自1944年4月到1946年7月的兩年多時間內(nèi),,僅印譜上就留下了1400多方印,,接近每天一方,目前留存下來的印模約有560方,。而其潤例,,最初是石章每字100元、牙章每字200元,,后來因物價上漲而相應(yīng)改為石章每字200元,、牙章每字400元。1944年4月,,又改為石章每字600元,、牙章每字1000元。1945年3月,,潤例調(diào)整為石章每字1000元,、牙章每字2000元,最后又定為:“石章每字1200元,,牙章每字3000元,,邊款每五字作一字計,過大過小加倍,?!?/p>
篆刻謀生最顯操守品質(zhì)
聞一多治印,操守極嚴,。國民黨云南省黨部書記,、代省主席兼民政廳長李宗黃,好附庸風(fēng)雅,,請聞一多刻印,,許以豐厚潤例,他斷然拒絕,,并將玉石原樣退回,。可是,,當和平民主運動組織需要印章時,,聞一多分文不取。1945年10月,,西南聯(lián)大成立時代評論社,,出版《時代評論》周刊,他連夜趕刻了一枚“時代評論社章”,,邊款為“評論社成立之夕,,吳晗捐石,,聞一多刻印。卅四年十月二日昆明”,。據(jù)考,,這是聞一多傳世的唯一隸書印。聞一多犧牲前一月,,還熬夜為民盟云南支部趕刻了數(shù)枚應(yīng)急用章:“田省三印”代表民盟云南省支部,,“劉宓之印”代表秘書處,“祖范之印”代表組織部,,“楊念萱印”代表宣傳部,。時任云南民盟主委的楚圖南拿到這4枚精美印章后,大為感動,,后來在《紀念戰(zhàn)友聞一多》中寫道:“這件事已過去30多年了,,每當我想起時,當時的情景好像還歷歷在目,。這最清楚地表明了一多對革命斗爭的忠誠,,對革命事業(yè)的忘我精神?!?/p>
西南聯(lián)大的馮友蘭,、吳晗、浦江清,、朱自清,、吳有訓(xùn),、葉公超,、尚鉞、高崇熙,、何善周,、季鎮(zhèn)淮、范寧,、王瑤等許多教授,,都曾得到過聞一多篆刻的名章或藏書章。聞一多贈送給華羅庚的印章,,邊款為“甲申歲晏,,為羅庚兄制印兼為之銘曰:頑石一方,一多所鑿,。奉貽教授,,領(lǐng)薪立約。不算寒傖,,也不闊綽,。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戰(zhàn)前,,不值兩角”,。華羅庚視若珍寶,30年后仍能完整地背誦下來,,他在《知識分子光輝榜樣》中感慨地說:“在幾十年遷徙輾轉(zhuǎn)的生涯中,,我一直珍藏著它。每當我取出它,,就想到一多先生,。它上面所凝聚的患難之交的革命情誼,成為鞭策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p>
聞一多為好友孫毓棠刻的名章亦別有意義,其邊款“忝與毓棠為忘年交者十有余年,??箲?zhàn)以還,居恒相約,,非抗戰(zhàn)勝利結(jié)束不出國門一步,。頃者強虜屈膝,勝利來臨矣,,而毓棠亦適以牛津之邀,,而果得挾勝利以遠游異域。信乎,?必國家有光榮而后個人乃有光榮也,!承命作印,因附數(shù)言,,以志欣慰之情,,非徒以為惜別之紀念而已也。卅四年九月十一日,,一多于昆明之西倉坡寓廬”,。這段邊款真實地刻畫了他與華羅庚、孫毓棠之間同患難,、共甘苦的深厚友情,,以及高度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傳為印壇佳話,。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區(qū)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編輯:楊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