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學堂堡的感恩暖心事
一條寬敞平坦的公路旁,36棟嶄新的六層步梯房整齊排列,。如果不是建筑外墻上的移民字樣,,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城市社區(qū)。
作為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qū)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高坪街道學堂堡社區(qū)安置了來自周邊八個鄉(xiāng)鎮(zhèn)和一個街道辦的群眾1274戶5216人,,其中96%以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從山溝溝一步進城,,如何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基層干部沒少操心。在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居委會主任馬雯雯介紹,,目前社區(qū)共有31名干部,既有街道下派,,也有公開招考,,還有區(qū)里選調,大家分成了9個網(wǎng)格結對包保,。
“從農(nóng)民到市民,,需要干部從思想教育、行為舉止,、就業(yè)上幫扶,,多下硬功夫、苦功夫,?!睆母咂航值擂k下派的馬雯雯說。
社區(qū)黨支部書記胡小梅,,今年39歲,,之前一直在匯川區(qū)上海路街道工作,15年時間先后在4個社區(qū)任職,,擁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jīng)驗,。
去年5月,,她也來到了學堂堡?!斑@個新的城市社區(qū)有農(nóng)村特點,。”一頭短發(fā),、中性裝扮的胡小梅說,,相比之前社區(qū),這里人口不多,,但工作難度更大,,如何精準施策,保障移民穩(wěn)定脫貧是重中之重,。對此,,胡小梅等干部上門走訪了所有搬遷戶,了解需求,、解決問題,。
去年8月,搬遷群眾黃孟芬到社區(qū)辦公室找到胡小梅,,從隨身攜帶的挎包中拿出一雙布鞋說:“胡支書,,我看你整天跑上跑下辛苦了,給你打一雙鞋,,布鞋透氣好走路,。”剎那間,,被同事譽為“鐵娘子”的胡小梅哽咽了,。
挪窮窩,更要換窮業(yè),。據(jù)了解,,通過引導外出就業(yè)、引進扶貧車間,、安排公益性崗位,,目前社區(qū)戶均就業(yè)已經(jīng)達到兩人。
走進搬遷群眾張友良的家里,,屋內干凈整潔,,陽臺視野開闊,日常家電一應俱全,?!白鰤舳紱]想到能住進這么好的小區(qū)、這么好的房子?!睆堄蚜纪鴫ι蠌堎N的房屋前后對比圖,,連連感慨。
“黨是我們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向未來,,走向幸福美好明天?!睆堄蚜挤_桌上的一個筆記本,,不太工整的字跡,是他前段時間手寫的一封“感恩信”,。
談及為何這樣做,,張友良講起了辛酸的往事。2004年,,在家務農(nóng)的他不慎被滾落的石頭砸中,,為了治病,家底被掏空不說,,不堪重負的妻子外出后也杳無音信,,他只能一人帶著孩子生活,日子過得十分拮據(jù),。
2017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張友良終于走出大山,,告別舊木房,,分到了100平方米的新房。
“吃過太多苦,,就曉得今天的日子有多甜?!睗M心感激的張友良說,,如今兒子、兒媳找到了工作,,閑不住的他在社區(qū)一邊做保潔員,,一邊帶兩個孫子就近讀書。
學堂堡社區(qū)的對面,,一街之隔就是遵義市三十五中及匯川區(qū)新黔小學,。僅在小學就讀的,就有40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子女,。
“今年有36人參加高考,,6個考上了一本院校。”胡小梅說,,教育扶貧是長久之路,。社區(qū)還開辦了“四點半學校”,,既解決孩子放學后無人看管,、無力輔導的難題,同時也是“城市融入學堂”,,有讀書會,、安全教育等老少皆宜的課程。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社區(qū) 張友良 感恩 基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