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yè)>精準扶貧
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楓林谷景區(qū)
綠水青山成了綠色銀行青山滴翠,,溪水潺潺,盛夏的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楓林谷景區(qū)內,平均氣溫只有23攝氏度,,每立方厘米空氣含負氧離子超過5萬個。
7月26日一大早,,58歲的護林員李宏生邊收拾巡山用的背包和工具邊說:“1981年剛來這里上班時,齊腰粗的大樹一天砍倒幾十棵,,也沒覺得啥。現在要是看見哪棵小樹倒了,,心里都不落忍,。”
8年前,,這里還叫和平林場,,是桓仁縣重要的林木采伐基地。樹沒少砍,,可老李這樣的老工人每月只能拿到1500元工資,。如今,這里變成了一個游人如織的4A級旅游景區(qū),?!肮ぷ鞑焕郏杖敕撕脦妆??!崩侠钫f。
林場變成了景區(qū)
“之前每天的工作就是砍樹,,每年最少也要砍8000棵,,天然林砍光了就砍次生林,后來又去砍人工林,,工資卻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老工人辛志明回憶,。
除了和平林場,,其他林場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去?;溉士h庫區(qū)林場場長戰(zhàn)俊東說:“咱桓仁共有8家國有林場,,最困難的時候職工月收入僅幾百元,80%左右的職工家庭是困難戶,,一些適婚年齡職工找不到對象,。”
2002年桓仁正式停止天然林商業(yè)性采伐,,時任縣林業(yè)局局長汪立功沒少琢磨出路,。
2011年“十一”假期,汪立功沒有休息,,而是帶著各大林場的負責人來和平林場考察,,漫山遍野紅彤彤的楓葉讓汪立功為之一振?!皠e的都不干,,就它了,!”在幾間破舊平房組成的林場辦公區(qū)里,一個改“砍樹”為“看樹”,、以旅游帶動脫貧的設想產生了,。年底,由和平林場控股,、其他7家林場入股的楓林谷森林公園旅游有限公司正式建立,。
從此,這里不僅不砍樹了,,還見縫插針地補植,;修路,盡量依托原有林道,;建停車場,,用的是原來的儲木場……為了保護環(huán)境,景區(qū)修建中最大程度維持原有自然風貌,。
沒有人才,,就在實踐中培養(yǎng);沒有錢,,大家從木材銷售中籌措資金,,爭取專項資金、財政支持,。2013年9月6日,,景區(qū)如期建成開業(yè)。時任桓仁縣林業(yè)局副局長的王樹杰記得非常清楚,,“開業(yè)當年,景區(qū)收入達200萬元,?!贝撕螅鞔颉吧盅醢伞薄皸魅~之最”的楓林谷景區(qū)成為國家4A級景區(qū),,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游覽,,景區(qū)收入一連翻了好幾番。截至2019年,,景區(qū)累計收入5300多萬元,,同時少采伐了一萬畝森林。用王樹杰的話說,,“相當于我們再造了一個和平林場”,。
看著景區(qū)絡繹不絕的游客,辛志明感慨地說:“原來站著的樹更值錢,!”
家家都有致富門路
走進桓仁滿族自治縣向陽鄉(xiāng)和平村,,一座座農家小院白墻紅瓦,,整潔漂亮。而幾年前,,這里還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如今,村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2019年全村1801名居民中,,與旅游相關的從業(yè)人數就有1243人。村里開起63座農家院,,軟棗,、榛子和木耳等山貨不再愁銷路。全村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5000元提高到2.3萬元,,貧困人口全部摘帽,。
“這都是因為搭上了楓林谷景區(qū)的順風車?!焙推酱妩h支部書記劉佰紅說,,“現在家家都有自己的致富門路,戶戶都有自己的增收項目,,這兒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專業(yè)村,。”
57歲的王俊香給記者算了她家的收入變化賬:“楓林谷景區(qū)開業(yè)前,,打工活兒少,,山貨賣不上價,我丈夫姜忠德一年也就掙1萬多元,,加上我的收入,,全家年收入也就兩萬元。2019年,,老姜打零工能掙兩萬元,,我在村里上班能掙3萬多元,農家院純利潤也有兩萬元,,兩畝苞米改種榛子,,我們老兩口現在一年收入將近8萬元?!?/p>
楓林谷景區(qū)輻射帶動的不只有和平村,。“我們在景區(qū)內設置了10多個扶貧商亭,,免費提供給建檔立卡貧困戶使用,,供他們銷售自家農副產品。在同等用工條件下,,景區(qū)優(yōu)先雇用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為他們提供增加收入的機會,。”楓林谷森林公園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翔告訴記者,。
“2019年,,共有23個貧困村和經濟薄弱村與楓林谷景區(qū)開展扶貧合作,當年各村投資收益達63.3萬元,,受益貧困人口419戶838人,。2020年,新增5個鄉(xiāng)鎮(zhèn)與楓林谷合作開展扶貧合作,,累計扶貧基金2136.02萬元,,預計1000戶以上受益?!被溉士h扶貧辦副主任袁野介紹,。
景區(qū)還與多個鄉(xiāng)鎮(zhèn)、村開展扶貧合作,,景區(qū)每年以8%的穩(wěn)定收益作為分紅分給這些鄉(xiāng)鎮(zhèn),、村,用于補貼無勞動能力,、無產業(yè)發(fā)展能力,、有重大疾病以及有子女就讀高校等情況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每年不低于1000元,。
山上都是寶貴財富
“爭取把上半年的損失補回來,!”在桓仁龍參健康藥業(yè)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人參系列食品,、保健品及人參面膜,、洗發(fā)水等產品正源源不斷生產裝箱,70多名工人干得熱火朝天,。
“公司2018年投產,,累計銷售額已超過1億元?!惫境崭笨偨浝硗跖d仁高興地說,“林下參是我們目前的主打產品,。雖然園參4年就能長到手指頭那么粗,,但論斤賣,便宜的才20元一斤,。而一株三四錢重的20年林下參光批發(fā)價就得500元,,年頭長的賣幾千上萬元的都有?!?/p>
王興仁介紹,,桓仁30多年前就種園參,,砍掉林子做參床、建大棚,,中間又不斷施肥撒藥,,既容易水土流失,還會導致土壤板結,,對環(huán)境破壞大,。“現在改種的林下參,,生長在野山叢林中,,生態(tài)越好,生長越棒,?!?/p>
桓仁的自然條件本就適于人參生長,實施禁伐天然林政策,,更為林下參種植帶來契機,,人參種植加工逐漸帶動了桓仁健康產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企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從種植林下參,到采收山野菜,,從發(fā)展紅松經濟林,,再到養(yǎng)殖林蛙,桓仁將保護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發(fā)展林業(yè)特色產業(yè)融為一體,,實現了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在二棚甸子鎮(zhèn)搖錢樹村,99%的村民種植山參,,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做夢都想不到能掙那么多錢,,搖錢樹村終于名副其實了,。”參農郭軍說,。
桓仁鎮(zhèn)大甸子村村民董福軍辭去伐木工作,,在落葉松下種植林下木耳,“木耳只要一曬干就被人訂走,,不用擔心賣不出去,。”
五里甸子鎮(zhèn)三架窩棚村的貧困村民種植五味子、榛子,,收入比過去高出十幾倍,,從石頭房搬進了大瓦房。
山參年產值21億元,,種植紅松年收入過萬元的農戶達3000多戶,,山核桃油等5個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個個數字,記錄著這片森林帶來的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綠水青山成了桓仁群眾的綠色銀行。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8日 04 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景區(qū) 林場 楓林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