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河北鋼城“馴水記”
新華社石家莊8月6日電題:河北鋼城“馴水記”
新華社記者 李繼偉
矗立灤河岸畔,,飽覽一湖碧波,深吸一口水潤的空氣,,王建軍非常感慨:“大半輩子了,,對灤河著實是又愛又怕,,能見到今天這番美景,想不到,,想不到,!”
源頭拴著塞罕壩,龍首探進渤海灣,,被冀東人民譽為母親河的灤河,,是繼海河水系之后河北省內第二大水系,千百年來哺育著兩岸百姓,。
然而,,灤河也是有脾氣的河流:季風颯颯、雨水充沛時,,灤河充滿了暴躁和狂亂,。幾百年來,灤河在汛期時河水泛濫并夾帶泥沙,,流經河北省遷安市時,,河道中間沖積出一片22平方公里的夾心灘。
“地有多大產,,全看灤河‘兩張臉’,。”今年63歲的王建軍出生在夾心灘上,。他說,,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8700余位老百姓,時常面臨威脅:一到旱季,,灤河斷流,,大片沙灘裸露,風吹沙丘帶來沙塵暴,;到了汛期更糟,,與外界聯(lián)系的草橋被沖垮,擺渡船不敢下到湍急的水流中,,村民們被困在孤島上,,眼看洪水漫上炕頭,還能往哪兒逃,?
王建軍忘不了,,那年住在河對岸的親人去世,他想趕去見上最后一面??膳艿綐蝾^一望,,洶涌的洪水裹挾著上游沖下的檁子、牲畜呼嘯奔涌,,只得望洋興嘆,,留下一生遺憾。
“需要探索一個法子,,對河流要有新認識,,不能唯恐避之不及,要因水而興,?!边w安市灤河文化產業(yè)園區(qū)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任順說,,轉機出現(xiàn)在2003年,。
如何“馴水”?如何“因水而興”,?面對旱季缺水與汛期洪災并存的困境,,遷安市近年來投入近百億元進行灤河生態(tài)修復,將居住在夾心灘內的人口全部遷出并妥善安置,。
“以前河底被淤泥和尾礦砂糊住,,汛期河水洶涌流過難以下滲。現(xiàn)在經過疏浚,、挖湖,、治污……土壤滲透性提高,表層水與地下水暢通,?!边w安市水利局灤河生態(tài)防洪工程管理中心主任章瑞銀說,“馴水”就要了解水的習性,,從洪水肆虐到水旱從人,,灤河“解壓神器”——人工挖掘的黃臺湖起到了重要調節(jié)作用,它讓灤河想犯脾氣時能夠“深呼吸,、喘口氣”,。
泛舟黃臺湖,彩云兩岸走,。記者眼前這個比西湖還要大的人工湖泊,,不僅溫潤秀麗,更調節(jié)著區(qū)域小氣候,,成為遷安人民收獲幸福感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
“馴水”更是“治城”,。遷安鐵礦儲量達27.2億噸,是河北著名的“鋼城”,,但“一鋼獨大”的產業(yè)結構也使遷安陷入了資源依賴困境,。灤河生態(tài)修復為遷安從“鋼城”向“水城”轉型鋪就了生態(tài)底色,也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創(chuàng)造了容量空間,。
如今,從飛機上望下去,,遷安市與灤河,,正是一灣秀水抱城來,如孩子安穩(wěn)枕在母親臂彎中,。湖光山色吸引了白鷺,、天鵝等越來越多的珍禽前來定居,更吸引了文化旅游,、健康養(yǎng)老,、科技研發(fā)等產業(yè)的聚集。
任順介紹說,,以灤河綜合治理工程為核心區(qū)域,,遷安市按照“沿河布局、跨河發(fā)展”的思路“以水促轉”,,規(guī)劃建設了總面積67平方公里的灤河休閑文化產業(yè)區(qū),,吸引了不少之前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爭相把家還。
每到傍晚,,遷安市偉華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經理張曉江就帶領孩子們在灤河岸邊揮汗訓練,。
“以前我們在北京租場地搞青訓,現(xiàn)在被家鄉(xiāng)修復后的一湖碧水和沿河配套的文旅項目所吸引,,回來在黃臺湖濱湖公園建設了國際足聯(lián)星級標準的足球場,。”張曉江說,,家鄉(xiāng)越來越美,,準備在暑期組織北京的孩子們來遷安集訓,給他們講述這里的巨變,。(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灤河 鋼城 河北 遷安市 馴水記